GIS技术在风景区环评项目可视性分析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GIS技术在风景区环评项目可视性分析中的应用
【摘要】:为评价风景区设施建设对景点可视化环境的影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技术构建景点可视范围。结果表明:利用GIS提供的空间分析工具分析景点与索道的关系,实现了利用GIS模拟索道对景点的视觉影响,分析效果较好,可以为风景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测试研究中心;
【分类号】:P208;X820.3
【正文快照】: 1前言可视性分析也称为通视分析,它实质属于对地形进行最优化处理的范畴,是地形本身固有的属性。DEM为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的简称,是地形分析的基础。由于DEM描述的是地面高程信息,它在测绘、水文、气象、地貌、地质、土壤、工程建设、通讯、军事等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新波;环境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0年04期
2 李小梅,李瑞秋,赵俊琳,沙晋明;南极环境影响评价现状与特点分析[J];福建地理;2002年01期
3 庞靖鹏;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展望[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4 吴素良,陈建文;环境影响评价中常规气象资料的提供[J];陕西气象;2005年05期
5 王伟慧;;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及建议[J];科技信息;2006年04期
6 王威;葛再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3期
7 刘海燕;孔玉玲;;浅谈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1期
8 黄雪夏;王筱虹;陈南;;《环境影响评价学》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7期
9 卢清峰;;工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和灵魂[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20期
10 喻泽斌;莫创荣;;改革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大众科技;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秋妹;;欧盟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及其启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2 欧阳晓光;赵东波;韩奇;孙汉坤;贾小梅;赵志杰;赵芳;钱永涛;刘书娟;;关于火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3 毛庆国;;深港边界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问题[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郭爱娣;;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弄虚作假可究刑责[A];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广君;孙迎春;刘丽敏;刘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伊春林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6 李宇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管理的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7 胡小华;;世行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对提高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启示[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8 李丛欢;孙义利;张启众;;环境影响评价中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建议[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9 李越越;;住宅小区环境影响评价中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方法的探讨[A];首届贵州环境影响评价论坛论文选编[C];2008年
10 岳沙丽;;浅析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0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荣;美国环境影响评价政策及其实施[N];中国环境报;2002年
2 陈荣;美国环境影响评价政策及其实施[N];中国环境报;2002年
3 甘肃省金昌市环境保护局 梁胜春;重视环境影响评价 减少西部环境风险[N];中国环境报;2005年
4 张强;蚌埠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荣获“青年文明号”[N];蚌埠日报;2008年
5 记者胡昕;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专项执法检查组来衡[N];衡水日报;2010年
6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大事记[N];中国环境报;2012年
7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健康应列入环境影响评价[N];中国环境报;2013年
8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红光;将健康影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N];人民日报;2013年
9 ;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告(第二次公示)[N];安康日报;2013年
10 记者 陈丽平;环境影响评价规定应当细化[N];法制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光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2 宋欣;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杨晓艳;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李铁柱;城市交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5 林驰;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陈昕;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黄正;我国建设项目健康影响评价的问题与对策[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满萍;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理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袁X;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3 陈杰;中国香港与内地环境影响评价施行状况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王丽丽;环境影响评价人文指标体系的构建[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任彩银;环境影响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以兴隆环境影响评价为例[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6 张亮;公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7 张琳悦;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志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运鹏;我国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何其明;环境影响评价对象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01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301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