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山西省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土地覆被变化的GIS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04 20:10

  本文关键词:山西省不同地貌形态类型区土地覆被变化的GIS分析 出处:《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覆被变化 基本地貌类型 转移概率矩阵 山西省


【摘要】:基于全国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库,全国2000、2005、2010年土地覆被数据和山西省行政区边界数据,采用土地覆被动态度、转移概率矩阵和地貌面积频度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山西省基本地貌形态类型下的土地覆被变化。结果表明:(1)山西省的土地覆被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面积总和占省域面积的95%以上。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耕地和草地缩减,林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通过分析转移概率矩阵,表明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2个时段内,土地利用的主要转化趋势相似,即林地与草地之间大面积的相互转化,耕地、草地分别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2)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分布,随着起伏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林地分布随着起伏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大。从面积变化来看,耕地、林地和草地变化主要位于中起伏山地;水域变化主要集中在大起伏山地;建设用地变化主要分布于平原和台地;未利用地变化主要在小起伏山地。从动态度来看,耕地、草地和水域动态度,在大起伏山地地区最大;林地动态度在平原区最大;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大位于丘陵;未利用地在小起伏山地地区最大。(3)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的主要转化在地貌上也存着差异。平原地区林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草地转化。台地和丘陵地区3个主要转化类型相似,2000-2005年主要是林地向草地退化,2005-2010年主要是林地和草地的相互转化。在小起伏山地地区,主要是草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但草地转化为林地的面积较林地向草地的转化多。中起伏和大起伏山地地区主要以草地和耕地向林地的转化为主,也有较高比例的建设用地转化为林地。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主要是在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区,毁林主要发生在地形平缓地区。
[Abstract]:The database 1:100 million digital geomorphology based on 200020052010 years of national land cover data in Shanxi province and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 boundary data, using land cover dynamic degree, transtion-probablity matrix and area frequency method, analyzed the 2000-2010 basic landform of Shanxi Province under the land cover chan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in Shanxi province land cover types in farmland, forest and grassland, the total area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95% of the provincial area. The overall trend is the area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grassland reduced, wood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continuous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fer probability matrix shows that 2000-2005 and 2005-2010 in the 2 periods, the main trend of land conversion the use of similar, namely mutual transformation, a large area between woodland and grassland of cultivated land, mutu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grass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respectively. (2) the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with the ups and downs of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waviness. The distribution of woodland and cultivated land area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changes, and changes in woodland and grassland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 the change of water area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 the change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plain and tableland; unused land mainly in small undulating mountain farmland. From the dynamic point of view, grassland and water, dynamic degree, maximum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 area; woodland dynamic degree in the plain area;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maximum is located in the hilly building; unused land in the area. The small undulating mountain (3) land cover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ypes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in the the topography of plain forest. Increased mainly from grassland conversion. 3 main types of transformation platform and hilly area is similar, 2000-2005 is mainly woodland to grassland degradation, 2005-2010 is mainly between woodland and grassland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small undulating mountain area, mainly is the mutu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grassland and woodland, but the grassland into forest land area of woodland to grassland conversion. In mountainous areas and large fluctuation fluctuation mainly in the grassland and farmland to Forestland conversion, also have a higher propor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into forest land. Afforestation and reforestation is mainly in the undulating mountain area, deforestation occurred mainly in the flat terrain area.

【作者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5CB954101) 科技基础性专项(2011FY110400-2) 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1203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01469、41171332)
【分类号】:P931;P208
【正文快照】: 何维灿1,2,赵尚民1*,程维明2,31.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系,太原030024;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3.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231引言土地覆被格局及其时空变化是人类与自然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浩;赵志平;;近30年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变化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2 陈颖彪;周倩仪;陈健飞;;近30年广州市土地覆被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9年03期

3 邵全琴;赵志平;刘纪远;樊江文;;近30年来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与宏观生态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10年08期

4 孙凤琴;黄昊;陈美连;蔡碧观;陈思平;宫殿柱;;厦门环东海域规划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遥感分析[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曹俊;葛洁;王勇;荆创利;陈曦;;土地覆被数据质量评价研究[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年04期

6 吴丹;邵全琴;;近30年来长江源区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7 翟俊;刘荣高;刘纪远;赵国松;;1990-2010年中国土地覆被变化引起反照率改变的辐射强迫[J];地理学报;2013年07期

8 张磊;吴炳方;;关于土地覆被遥感监测的几点思考[J];国土资源遥感;2011年01期

9 李道峰,郝芳华,刘昌明,郭乔羽;黄河小浪底水库蓄水前后库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2期

10 张小由;龚家栋;赵雪;周茅先;;额济纳绿洲近20年来土地覆被变化[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祥;王瑞杰;徐凌;;土地覆被变化与可持续发展[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李秀彬;;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水资源效应研究——社会需求与科学问题[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谢俊奇;;土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与前沿[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伍光和;潘晓玲;;西北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思考[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刘成武;李秀彬;黄利民;;中国土地退耕机制、原则及其政策[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前言[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朱永恒;濮励杰;;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进展[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乔家君;;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对人地系统的影响分析——以河南省巩义市3个不同类型村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靳强;刘雪华;李纪宏;张爽;;秦岭中段南坡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遥感检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孙国瑞;重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研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李响;从数量监测向质量监管拓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戚颖;三江平原典型流域土地覆被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方先知;土地合理利用及其综合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3 宋宏利;多源土地覆被遥感信息融合及数据重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4 Chanhda HEMMAVANH;老挝砍伐森林的动力和土地保护策略[D];浙江大学;2009年

5 唐根年;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动态监测与生态影响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6 胡喜生;福州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城市化耦合的关系[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7 何国松;多尺度丘陵山区耕地演变机理及预警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李景宜;渭河下游洪泛区土地风险区划及安全利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瀚;土地覆被遥感监测野外样点信息采集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王亚慧;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婕铭;过去40年来景泰地区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王巨;典型岩溶乡镇土地覆被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徐硕;澜沧江中游土地覆被动态变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杨厚翔;三江平原北部近55年来土地垦殖时空格局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7 欧阳贝思;南方丘陵山地带十年(2000-2010)土地覆被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8 吴文丽;基于SPOT/VEGETATION影像小波变换的吉林省白城市土地覆被变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志勇;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城市土地覆被变化分析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10 杨敬坡;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79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379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1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