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MPS-MTI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本文选题:永久散射体法 + 短基线集法 ; 参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为了提高监测技术的空间采样率,基于永久散射体法(permanent scatters,PS)和短基线集法(small baseline subsets,SBAS)技术,同时考虑PS点、慢失相关滤波相位(slowly-decorrelationg filtered phase,SDFP)点的相位和幅度稳定性,对满足给定阈值的点相位进行加权平均,优化选取斯坦福永久散射体-多时相InSAR(stanford method for persistent scatterers-multi-temporal InSAR,StaMPS-MTI)技术的高相干点集.并使用SBAS技术的形变模型提取研究区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PS、SBAS及StaMPS-MTI技术对北京市局部地区2007~2010年的29景ENVISAT ASAR数据进行处理,提取研究区2007~2010年的时序沉降情况及年平均沉降速率,对沉降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系统分析.理论研究和真实SAR数据实验结果均表明,StaMPS-MTI技术获取了404 276个高相干点,空间采样率相较于PS技术提高了62.3%,相较于SBAS技术增加了129.4%,保证了监测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patial sampling rate of the monitoring technique, based on the permanent scatters method and the short baseline set method small baseline subsets, the phase and amplitude stability of PS points and slowly-uncorrelated filtering phase slowly-decorationg filtered phases are considered. The weighted average of the point phase satisfying the given threshold is used to optimize the selection of the high coherent point set of the Stanford permanent scattering-multitemporal InSAR(stanford method for persistent scatterers-multi-temporal Insarn StaMPS-MTI (StaMPS-MTI) technique. The deformation model of SBAS technique is used to extract the settlement and settlement rate of the study area. On this basis, 29 ENVISAT ASAR data from 2007 to 2010 were processed by PSS-SBAS and StaMPS-MTI technology respectively, and the time series subsidence and annual average settlement rate were extracted from 2007 to 2010 in the study area. The settlement results are compared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n detail.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real SAR data experiments show that StaMPS-MTI has acquired 404,276 highly coherent points, and the spatial sampling rate is 62.3% higher than that of PS, and 129.4% higher than that of SBAS, which ensures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monitoring results.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4007,41404003)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12DM001) 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TSXZ201509)
【分类号】:P237;P642.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煜华 ,陈蔚蔚;海门建成长三角最大地面沉降监测点[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年05期
2 郭新华;李建欣;;开展郑州市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的必要性[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年01期
3 赵守生;刘明坤;周毅;;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J];城市地质;2008年03期
4 徐益峰;;小区域地面沉降监测的实施与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5 刘明坤;贾三满;褚宏亮;;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系统及技术方法[J];地质与资源;2012年02期
6 陈基禄,王海军,邸剑;地面沉降监测管理系统软件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5年06期
7 ;江苏省常州市地面沉降监测系统[J];江苏地质;1996年02期
8 宋波;德州地面沉降监测[J];地矿测绘;2001年03期
9 方正,武健强,赵建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J];上海地质;2003年02期
10 宋波,王德生,王锦丽;东营地面沉降监测[J];地矿测绘;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汉忠;张晓菊;;盘锦市地面沉降监测与管理初探[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2 路旭;王巍;徐鸣;;“永久散射体”法用于地面沉降监测初[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董洪波;张冠军;王兵海;;高速铁路区域地面沉降监测方案的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2分会场-测绘服务灾害与应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严学新;张阿根;龚士良;顾为栋;万贵富;李勤奋;黄小秋;俞俊英;曾正强;朱恒银;;上海地面沉降监测标技术与重大典型建筑密集区地面沉降防治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5 吴燕;吴俊雄;;微机自动监测网络系统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6 朱恒银;王幼凤;;地面沉降监测标结构设计及施工技术要点探讨[A];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朱恒银;张文生;王海洲;;地面沉降监测标孔施工技术研究[A];岩土钻掘技术在资源、环境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学术论文集[C];2001年
8 黄立人;武艳强;姜衍祥;匡绍君;路旭;周俊;;GPS连续站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文一;程增杰;陈宗卿;储智邦;;垂直形变仪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冬;;GIS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管理中的应用初探[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段金平 通讯员 崔文君;北京将实现地面沉降监测全覆盖[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段金平邋崔文君;北京将实现地面沉降监测全覆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岳德亮;浙江规划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体系[N];中国矿业报;2007年
4 记者 段金平 特约记者 段海明;北京全面提升地面沉降监测预警能力[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5 陈伟进;浙江省测绘大队中标嘉兴地面沉降监测项目[N];中国测绘报;2007年
6 岳德亮;浙江加强对隧道及轨道交通等设施的地面沉降监测[N];中国社会报;2009年
7 冯国南 蔡迎新;全国首份轨道交通地面沉降监测规划出炉[N];中国矿业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李岩 本报通讯员 王猛;建好监测网 随时测沉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9 记者 李风;浙江建覆盖全省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10 王立彬;地面沉降监测全面提速[N];中国矿业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志勇;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2 陶秋香;PS InSAR关键技术及其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赫;基于PS-InSAR技术的大范围多轨道数据地面沉降监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武松超;基于PS-InSAR技术的地面沉降监测研究及应用[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蓓蓓;北京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及风险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卢学辉;PS-InSAR技术在北京典型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钮小坤;基于SBAS技术在北京地区的地面沉降监测与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6 贺婧;基于D-InSAR技术的西安地面沉降监测[D];长安大学;2013年
7 方志雷;InSAR技术及其在沧州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张金芝;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9 周琦;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监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佳磊;基于相干目标的D-InSAR方法研究及在北京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本文编号:1810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810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