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不同功能区不透水地表时空变化差异
本文选题:不透水地表 + 景观格局 ; 参考:《地理学报》2017年11期
【摘要】:目前有关北京市不透水地表的相关研究多数是从整体层面开展,忽略了其内部功能区的作用及差异。运用分类回归树(CART)及系列变化检测模型得到北京市1991年、2001年、2011年和2015年四期不透水地表分布,并运用标准差椭圆、洛伦兹曲线、贡献指数及景观格局理论对各功能区不透水地表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1-2015年北京市不透水地表的总面积增加了约144.18%,分布的主导方向由早期的东北—西南趋向于当前的正北—正南。各功能区间不透水地表的空间分布异质性逐渐减弱,但贡献指数值存在很大差异:功能拓展区的贡献指数最高,其四年中的最低值(1.79)高于其他功能区四年最高值,是北京市不透水地表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区;功能核心区的蔓延度指数值最高,约为其他功能区的2倍,为不透水地表的优势聚集区;发展新区的贡献值由负值变为正值并成倍增长,成为北京市不透水地表增长的主要源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贡献指数始终为负,并逐年减小。不同类型不透水地表的景观指数和质心偏移均存在差异,高盖度不透水地表的形状指数和斑块密度值最小,分布最为集中,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北京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合理规划控制其空间格局及增长模式,尽量减缓其增长速度及团聚程度。
[Abstract]:At present, most of the researches on impermeable surface in Beijing are carried out on the whole level, ignoring the function and difference of the inner functional area. The distribution of impermeable surface in 1991, 2001, 2011 and 2015 was obtained by using the classification regression tree Cart) and a series of change detection models,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and Lorentz curve were used. The contribution index and landscape pattern theory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impermeable surface in each functional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area of impervious surface in Beijing increased by 144.18 from 1991 to 2015, and the dominant direction of distribution changed from the early northeast to the southwest to the north to the south.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impermeable surface of each functional region gradually weakened, but the contribution index value was very different: the contribution index of the functional expansion area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lowest value in four years was 1.79),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highest value in the other functional areas in four years.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area for the growth of impermeable surface in Beijing, and the spreading index of the functional core area is the highest, which is about 2 times of that of other functional areas, and is the dominant accumulation area of impervious surface. The contribution value of the new development area changed from negative value to positive value and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which became the main source of impermeable surface growth in Beijing, and the contribution index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area was negative all the time and de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landscape index and centroid devi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impermeable surface are different. The shape index and patch density of high coverage impermeable surface are the smallest, and the distribution is the most concentrated, 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future development, Beijing should reasonably plan and control its spatial pattern and growth pattern, and try its best to slow down its growth rate and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遥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河北中核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5CB9536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339)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2017-FX-01(1))~~
【分类号】:P237;P9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巍巍;王根绪;邓伟;;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2 韩翠玲;谷晓梅;卢德宝;雷琳;;巴江流域近20年来景观格局变化[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02期
3 宋豫秦,曹淑艳,张力小;试探景观格局在荒漠化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沙漠;2000年S1期
4 甘淑,何大明,党承林;澜沧江流域上、中、下游典型案例区景观格局对比分析[J];山地学报;2002年05期
5 王根绪,卢玲,程国栋;干旱内陆流域景观格局变化下的景观土壤有机碳与氮源汇变化[J];第四纪研究;2003年03期
6 贾宝全,孙鹏森,王国柱,慈龙骏;鄂尔多斯高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伊金霍洛旗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3年03期
7 陈士银,周志翔;小尺度下湛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刘佳雪,许振文,刘惠清;吉林省西部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9 李宏,邓良基,吴金涛;成都平原县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异与驱动因子分析——以成都市双流县为例[J];资源科学;2005年02期
10 杨晓艳,朱德举,郧文聚,程锋;土地开发整理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明达;蒙吉军;;鄂尔多斯近20年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孟丹;宫辉力;李小娟;;北京地区热力景观格局及热环境效应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战金艳;;区域城市化进程中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分析[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刘毅华;叶长盛;;华南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变化典型研究——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为例[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5 宫恩田;;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番禺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沈竞;;利用马尔科夫链模型预测区域近期景观格局变化——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陈寅;李阳兵;;岩溶地区土地利用对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的影响—以贵州茂兰为例[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沈竞;王国俊;王浩;;驱动因子与景观格局综合指数的相关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第九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五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倪永明;欧阳志云;;新疆荒漠植被景观格局对比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10 丁圣彦;曹新向;;清末以来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变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轩;充填复垦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赵军;平原河网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与多尺度环境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乔志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化与模拟[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胡文英;元阳哈尼梯田景观格局及其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杨德生;重庆市渝北区地表景观格局时空演化及生态环境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何东进;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环境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7 张爱静;水文过程对黄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8 崔莉;浙江沿海陆地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保护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9 刘丹;黑龙江省土地覆盖景观格局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0 韩凌云;苏州市水岸带景观格局演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玲;江苏东台围垦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尺度效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夏鸽;景观格局对鸟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金子文;马堵山水电站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樊相宁;2000-2010陕西省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5 张茜_g;城区经济发展与景观格局变化的动态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罗艳;基于ANN模型的元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方仁建;滩涂围垦对海滨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斯日古楞;基于遥感的道路网对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周梅;基于MODIS和OLI数据源的艾比湖流域景观格局尺度变化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10 孙世宏;基于RS与GIS技术的什邡市景观格局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48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948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