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面向对象分类的杜尔伯特湿地变化研究
本文选题:杜尔伯特 + 湿地 ; 参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湿地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不仅可以优化环境,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同时还具有防洪减灾、降低环境污染、调节气候等诸多功能。湿地生态系统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于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地处松嫩平原腹地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利用面向对象分类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研究区1989年、2002年、2016年Landsat影像,对三期数据中的湿地进行信息提取与面积时空变化分析,并挖掘湿地变化背后的社会、自然驱动因子,得出以下结论:(1)确定杜尔伯特地区的湿地类型。根据《湿地分类》国家标准同时结合各类辅助数据建立了与研究区相匹配的湿地分类系统,将研究区的湿地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水田。(2)通过面向对象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对杜尔伯特地区进行湿地信息提取,在分类结果的基础上,采用转移矩阵等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区进行湿地面积与时空变化研究,分析出在1989年湿地面积约为2719.66km2,2002年湿地面积缩减为1710.49km2,2016年湿地面积变为2044.19km2。1989-2002年期间,变化幅度最大的湿地类型为河流湿地,变化幅度为-91.96%,其次为水田和沼泽湿地,变化幅度最小的为湖泊坑塘湿地,变化幅度为23.54%。而在2002-2016年期间变化幅度最大的湿地类型为水田206.24%;其次为河流湿地、湖泊坑塘湿地,变化幅度最小的为沼泽湿地,变化幅度为2.25%。(3)对比分析自然与社会驱动因子对湿地变化的影响,自然因素主要为气温和降水量,社会驱动因子主要为人口、经济、政策。自然驱动因子是诱发湿地大面积变化的主导因素,而人口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政府政策的实施是湿地变化的诱发因素。自然和社会因素在不同的维度影响着杜尔伯特地区的湿地变化。(4)根据杜尔伯特地区湿地变化分析结果,提出了湿地保护建议:完善湿地管理法规,加快湿地保护立法步伐;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加强各管理部门间的协作机制;发挥互联网优势,多样化宣传湿地重要性,提高群众湿地保护意识;加强湿地研究人才培养,实施湿地资源修复工程。
[Abstract]:Wetland ecosystem, a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ecosystems of the earth, can not only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and provide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for human beings, but also has many functions such as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reduc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egulating climate and so on. The great social benefits, economic benefits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wetland ecosystem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earth and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Landsat images of 1989, 2002 and 2016, the paper takes Dourbert Mongol Autonomous County,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Songnen Pla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object-oriented classification with visual interpretation. The wetland in the third period is extracted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area is analyzed, and the social and natural driving factors behind the wetland change are excavat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determine the wetland type in Duerbert area.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s of Wetland Classification and combined with various auxiliary data, a wet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matching with the study area was established. The wetland in the study area was divided into river wetland, lake wetland and marsh wetland. (2)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the wetland information in Duerbert area is extrac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object oriented classification and visual interpretation. The wetland area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studied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such as transfer matrix.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1989, the wetland area was about 2719.66 km ~ 2, the wetland area was reduced to 1710.49 km ~ 2 in 2002, and the wetland area became 2044.19km2.1989-2002 year in 2016. The type of wetland with the largest change range was river wetland with a range of -91.96, followed by paddy field and marsh wetland, and the smallest change range was lake pothole wetland with a range of 23.54. In the period of 2002-2016, the most varied wetland type was paddy field 206.24cm, followed by river wetland, lake pothole wetland, marsh wetland with the smallest change, and 2.25g wetland. (3)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and social driving factors on wetland change was analyzed. Natural factors are mainl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nd social driving factors are population, economy and policy. The natural driving factor is the leading factor that induces the large-scale change of wetland, and the rapid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 policy are the inducing factors of wetland change. Na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affect the wetland changes in Duerbert area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4)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wetland change in Duerbert area, the suggestions of wetland protection are put forward: perfecting wetland manage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speeding up the pace of wetland protection legislation;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ve mechanism among the various management departments; to give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ternet, to diversify the importance of the wetland, to raise the awareness of wetland protection among the masse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wetland research; to carry out the wetland resources restoration proje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237;P94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文海,王晓平;中国的湿地及保护[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刘振杰;认识湿地 保护湿地[J];中国林业;2001年21期
3 石中元;什么是湿地及湿地的作用[J];天津农林科技;2002年05期
4 陈枫,张建华,韩建富;湿地保护与管理之我见[J];森林工程;2003年02期
5 曹仁江;湿地生态系统及其保护和利用——以鸭绿江口湿地为例[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3年03期
6 张晋峰;湿地—地球的重要组成[J];三晋测绘;2003年04期
7 叶乐安;温州市W熓氐睦糜氡;こ跆絒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8 葛芳;浅谈内蒙古湿地保护及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3年04期
9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出台[J];中国园林;2004年03期
10 田博;湿地——连接陆地和水的纽带[J];环境保护科学;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艳岩;;黑龙江省湿地保护面临的挑战及法律对策[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陶信平;商原李刚;袁婧;;湿地保护问题初探[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3 郭广军;贺芳丁;窦友杰;王少军;藏其运;;湿地与水环境[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利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4 郭广军;贺芳丁;窦友杰;王少军;藏其运;;湿地与水环境[A];山东省科协重点学术研讨活动成果——山东生态省建设与发展论文汇编[C];2004年
5 任青萍;;重视我国的湿地保护工作——以江苏、浙江、上海湿地为例[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6 王志宝;;湿地与环境[A];首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施葵初;;安徽湿地保护的几点思考[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唐焰;任青萍;;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与创建和谐社会[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星泽;;我国湿地保护法律问题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田竹君;;水资源与湿地保护[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王蓓蓓;湿地保护不能没钱[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王志宝 原国家林业局局长;强化湿地保护管理刻不容缓[N];中国环境报;2005年
3 马吉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水利部门应该在湿地保护中发挥作用[N];中国水利报;2005年
4 陈楚荣;珠海成为“湿地之市”[N];广东建设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刘慎元 陈晓莉;湿地社区:矛盾与冲突[N];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
6 雷昆 张定;加强湿地保护刻不容缓[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7 王金元;走进伦敦湿地中心[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8 张田勘;世界湿地保护喜忧参半[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9 ;让北京湿地永续利用[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10 崔丽娟;湿地为人类带来什么?[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志民;基于土壤水分胁迫与稳定同位素的鄱阳湖湿地生态水文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刘雁;吉林省西部湿地时空动态变化的气候水文效应及情景模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闫虎;塔里木河湿地生态需水量及植被变化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金辛;黑龙江红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曹星星;基于水化学与稳定同位素的岩溶湿地流域地球化学过程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6 张月;黑龙江干流沿江区域湿地水禽生境质量变化遥感评估[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7年
7 沙晨燕;不同类型河滨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福田;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9 刘凯;基于知识发现的珠江口湿地识别监测及演变规律挖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10 袁勇;干旱情景下湿地生态水文演变及综合应对[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梦迪;基于面向对象分类的杜尔伯特湿地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2 郭彦超;黑龙江省湿地保护立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李婷;湿地保护利用政策绩效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解妍秋;连云港市湿地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吴翠翠;济—菏高速公路建设对稻屯洼湿地的影响及保护措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苏静;我国地方法律中的湿地保护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杨楠楠;湖北省湿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马恒天;宁夏湿地保护立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9 刘国庆;西部地区湿地保护立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10 夏惠;北京市湿地保护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93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093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