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联合雷达干涉测量与像素偏移量算法提取同震三维形变场

发布时间:2021-04-14 07:21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具有覆盖范围广、空间分辨率高等技术优势,在地震同震形变场的观测和地表破裂线的确定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单一InSAR技术观测得到的地表形变是沿雷达视线方向(Line of Sight, LOS)上的一维形变,难以准确获取在三维方向上的形变观测数据。因此InSAR技术需要联合其它观测值才能有效获取地震的三维同震形变场。 本文在基于SAR影像配准获得的像素偏移量计算基础上,采用无变形区域的像素配准偏移量算法提取地表在方位向和距离向的同震形变。通过在SAR影像覆盖范围内选取足够数量均匀分布的影像配准控制点,基于轨道状态矢量粗配准与影像相关精配准的三级配准思路,获得主从影像在方位向和距离向的像素配准偏移量,从配准偏移量中去除系统差异外,获得与地表形变相关的像素偏移值,以此解算出形变区域在方位向和距离向的同震形变量。 在提取出SAR影像像素配准偏移量的形变值之后,采用D-InSAR技术提取地表沿LOS方向的同震形变,结合方位向形变、距离向形变和LOS形变提取研究区域的三维形变场。将LOS形变和方位向形变分解为北、东、垂直三个分量,根据雷达入射角和轨道方位角推算其解析几何关系,并联合升降轨SAR影像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方法解算地表三维形变。 采用ALOS/PALSAR影像开展了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的提取,计算结果表明,地震引发的地表形变表现为上盘抬升,可观测到的形变量最大值位于北川县城附近,影像配准算法在方位向和距离向的最大像素偏移量约为0.6个像元。采用Envisat卫星的升降轨ASAR影像数据,基于InSAR方法与像素配准偏移算法获得了伊朗BAM地震完整的三维同震形变场,计算结果表明,方位向最大偏移量约为0.11个像元,形变区域的最大抬升量约为30cm,最大沉降量约为17cm,计算得到的南北向最大形变量约为55cm,东西向最大形变量约为30cm,垂直向最大形变量为24cm。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225.1;P2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InSAR与D-InSAR发展概况与应用趋势
        1.2.1 InSAR与D-InSAR发展概况
        1.2.2 InSAR与D-InSAR应用趋势
    1.3 三维同震形变提取技术的发展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2章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原理
    2.1 SAR系统概述与SAR影像特征
    2.2 InSAR技术基本原理
    2.3 D-InSAR技术原理与数据处理流程
        2.3.1 D-InSAR技术原理
        2.3.2 D-InSAR数据处理流程
第3章 SAR影像配准理论与方法
    3.1 SAR影像配准步骤
    3.2 InSAR影像配准原理
        3.2.1 像元级粗配准
        3.2.2 亚像元级精配准
    3.3 InSAR配准精度分析
第4章 联合AZO与LOS向形变提取三维同震形变
    4.1 方位向像素偏移量提取技术
    4.2 基于无变形区域的方位向像素偏移量提取方法
    4.3 不同配准尺度对像素偏移量的影响
    4.4 联合AZO与LOS向形变提取三维同震形变
第5章 应用实例分析
    5.1 汶川地震应用实例
        5.1.1 龙门山地质背景
        5.1.2 汶川地震实验数据
        5.1.3 汶川地震形变结果分析
    5.2 巴姆地震应用实例
        5.2.1 BAM地震实验数据及地震区域
        5.2.2 巴姆地震形变结果分析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儒云;王耀南;毛建旭;;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关键技术研究[J];测绘工程;2007年05期

2 荆燕,王建军,张景发,张红,蒋林根;D-InSAR技术在地震同震形变研究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4年02期

3 罗小军;刘国祥;黄丁发;丁晓利;;几种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影像配准算法的比较研究[J];测绘科学;2006年01期

4 陈强;杨莹辉;刘国祥;程海琴;刘伟堂;;基于边界探测的InSAR最小二乘整周相位解缠方法[J];测绘学报;2012年03期

5 焦明连;蒋廷臣;;InSAR复数影像配准方法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年06期

6 李毅;柳林涛;薛怀平;郝晓光;;用D-InSAR研究巴姆地震形变场[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年01期

7 季灵运;许建东;;利用D-InSAR和AZO技术获取Bam地震同震三维形变场[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年06期

8 班保松;伍吉仓;陈永奇;冯光财;胡守超;;联合GPS和InSAR观测结果计算汶川地震三维地表形变[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年04期

9 夏耶;巴姆地震地表形变的差分雷达干涉测量[J];地震学报;2005年04期

10 李勇;黄润秋;周荣军;Alexander L.DENSMORE;Michael A.ELLIS;闫亮;董顺利;Nicholas RICHARDSON;张毅;何玉林;陈浩;乔宝成;马博琳;;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闫亮;龙门山活动构造与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洪顺英;基于多视线向DInSAR技术的三维同震形变场解算方法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3 穆冬;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1年

4 张红;D-InSAR与POLinSAR的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5 杨杰;星载SAR影像定位和从星载InSAR影像自动提取高程信息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何儒云;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处理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51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351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e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