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辅助下的红山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4 15:20
【摘要】:本文尝试运用GIS手段对红山文化进行研究,主要是宏观遗址分布规律研究,并结合部分遗址发掘资料进行深入探讨。宏观研究主要是把红山文化各个遗址作为一个点来看待,研究其在整个东北地区的分布规律情况,之后再结合单个遗址材料来进行补充和说明,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章总结了红山文化的研究历程,随后介绍了GIS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主要分为宏观、微观和遗址资源域三个方面。鉴于红山文化研究较为成熟,可以运用GIS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第二章主要研究红山遗址的分布规律,并结合遗址资料进行详细阐释。首先介绍了本文所用到的材料来源及制图的基本过程;然后分别从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红山文化遗址的分布规律,包括遗址等级分析、遗址分布高程分析、遗址分布地貌分析、遗址分布土壤分析、遗址分布的坡度与坡向分析、遗址所在地区的河流缓冲区分析。通过这些方面初步揭示了红山文化遗址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们有等级大小之分;分布的高程既有低海拔平原或河流谷地又有较高的山顶或山丘;所在地的坡度一般较小,周围的土壤适宜耕作;距现在的河流有一定的距离,并受到了地质活动的影响。 第三章结语部分综合了之前的研究成果,对红山文化遗址的分布规律做了总结,并上升到一定高度,对红山文化时期的社会总体状况进行了描述。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208;K871.13
【图文】:
对背景图的处理,根据遗址分布范围和研究目标对原图进行裁切、加工,具体如下:1、根据文物地图集所提供的红山文化遗址的相对位置及所在村落,从天地图网站(www.tianditu.com)上找到其经纬度坐标,以 DEM 图作为底图,在 ArcGIS软件中把遗址点的经纬度坐标输入进去,然后在属性表中加入其具体属性,包括所属省市、经纬度、遗址面积等。这样,遗址点就有了空间属性,可以和各种背景图进行叠加。2、将 DEM 图、土壤图、地貌图等进行裁切,以适应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由 DEM 图生成河流、坡度、坡向等矢量数据,以备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与遗址点进行叠加。本文收集整理的红山文化遗址点共 970 个,分布范围如下图所示:
自然分割法下的面积显示
本文编号:2728038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208;K871.13
【图文】:
对背景图的处理,根据遗址分布范围和研究目标对原图进行裁切、加工,具体如下:1、根据文物地图集所提供的红山文化遗址的相对位置及所在村落,从天地图网站(www.tianditu.com)上找到其经纬度坐标,以 DEM 图作为底图,在 ArcGIS软件中把遗址点的经纬度坐标输入进去,然后在属性表中加入其具体属性,包括所属省市、经纬度、遗址面积等。这样,遗址点就有了空间属性,可以和各种背景图进行叠加。2、将 DEM 图、土壤图、地貌图等进行裁切,以适应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由 DEM 图生成河流、坡度、坡向等矢量数据,以备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与遗址点进行叠加。本文收集整理的红山文化遗址点共 970 个,分布范围如下图所示:
自然分割法下的面积显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莫多闻,杨晓燕,王辉,李水城,郭大顺,朱达;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形成的环境背景与人地关系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2年02期
2 张海;Arc View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原地区聚落考古研究中的应用[J];华夏考古;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建国;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本文编号:2728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728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