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东部的四明山,是由典型地壳弯曲变形抬升形成的呈东西向狭长形分布的断块山地。这是一座面积仅为2500km~2,最高处海拔约为1010m的褶皱山地。四明山北临慈溪市、靠近姚江平原,南接嵊州市、奉化市,东临、宁波市镇海区和鄞州区,西连上虞丘陵。2006年四明山地区被发现了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夷平面,后来该古夷平面被认为是中国东部沿海最宽阔的低海拔夷平面,并将其被命名为“四明山面”。夷平面的发现极大地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的重视,大量学者对四明山展开研究,当地政府还将四明山开发为四明山省级地质公园,成为当地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四明山是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新构造差异性升降的一个典型地区。前人对四明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环境调查、经济建设研究和历史文化的追溯以及四明山夷平面的分布和成因等方面,目前有关四明山地区新构造活动研究和近期地表形变和隆升速率的研究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InSAR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可监测地表微小形变的对地观测技术,精度可达毫米级,其具有监测大范围区域的技术优势,能够实现全天候、全天时的不间断监测。InSAR技术的出现为地表形变的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因此,本文尝试运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对其近期的隆升沉降空间差异性作初步分析,以期对四明山地区近期的构造隆升及地表形变空间差异性有更深入的认识。本文采用从2016年5月15日至2018年4月23日每间隔一月一景下载的“哨兵一号”(Sentinel-1A)雷达卫星影像数据共计22幅,该影像重访周期为12天。影像来源于欧空局网站哨兵科学数据中心(Sentinels Scientific Data Hub)。并辅以Google earth高清影像资料和ASTER GDEM数据,运用D-InSAR技术以及改进后的小基线集技术(SBAS-InSAR)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得到了研究区域的差分干涉图和时间序列上的形变值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讨论;进一步对比了D-InSAR技术和SBAS-InSAR技术获取的四明山地表形变结果的差异。分析了SBAS-InSAR地理编码下不同精度阈值对处理结果的影响,发现设置不同的精度阈值导致的处理结果有明显的差别,通常设置越高的精度阈值,得到的结果值就越少。本文在获取的四明山地表形变速率结果图中选取了4个形变较为明显的区域,针对区域里的像元点作形变时间序列曲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形变时间序列曲线整体波动起伏较大,且形变量与季节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获取了四明山夷平面分布地区的地表形变空间分布状况,并选取7个典型夷平面分布区域进行地表形变空间分布格局的探讨:隆升主要集中在四明山中部白玉坪-四明山镇附近和南岚镇附近,平均隆升速率在10mm/a左右;大洋山、大岚、罗成山区域表现为轻微隆升,隆升速率为2-4mm/a;上王岗区域表现为地表沉降,沉降速率约为5mm/a。结合自然因素(地质构造、断裂带、岩性和气候)和人类活动因素等对四明山新构造差异性隆升造成的地表形变空间分布原因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四明山发生隆升的区域可能更多地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地质构造断裂带的影响,而发生沉降的区域主要与人类活动因素相关,具体还需进一步分析验证。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P237;P542
【部分图文】:
SAR侧视成像原理图(单新建等,2009)

研究区地理位置图

范大学 2019 届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研有张性和扭性特征,使得四明山古夷平面整体呈现出南高北低,且约 200 米左右。3)北东向断裂分布在整个丁家畈火山构造洼地内,在其西北边界的断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 60°—80°,主要发育在晚侏罗世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序炎;胡景炬;;四明山高山夏萝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宁波农业科技;2005年02期
2 金伟国;;花树茶树混种的四明山[J];中国三峡;2019年01期
3 毛锦旗;;银河流星[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年13期
4 施王伟;;析谈[令哦调]虚词段[J];曲艺;2017年08期
5 韩梦林;;韩梦林作品[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6年06期
6 朱硕彦;;加快四明山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7年07期
7 魏人彪;吴兵甫;;冬日的四明山[J];浙江林业;2015年12期
8 李会影;郑礼平;;关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思考——以浙江省宁波市四明山区域为例[J];现代化农业;2016年02期
9 徐笑奇;;我的抗战经历[J];大江南北;2016年12期
10 胡冬平;;冬日草木行——邂逅“醉”美四明山[J];知识就是力量;201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朱露;基于InSAR技术的浙东四明山地区近期构造隆升及其空间差异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王超;浙东四明山甬江流域地貌计量指标与构造地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3 陈丽花;宁波四明山区域林业产业发展探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黄文杰;宁波乡土意象的语文价值与意义生成的基本途径探究[D];宁波大学;2014年
5 苗国丽;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评价与景观树种选择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许锐;浙江四明山古夷平面地貌形态特征及古气候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7 胡嘉贝;跨界区域旅游发展整合模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
2879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879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