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延安新区地面沉降分布及影响因素的时序InSAR监测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20 13:58
  陕西省延安新区的"平山造城"是目前世界上在湿陷性黄土沟壑地区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大规模的土地创造、工程建设及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引起了大量的不均匀地面沉降。首先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对2017-12—2018-12期间获取的升轨哨兵1号A星(Sentinel-1A)数据进行分析,获取了延安新区平山造城工程工后的地面沉降分布特征,并通过实地调查验证了InSAR技术探测结果的可靠性,然后讨论分析了影响地面沉降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延安新区工后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填方区,最大形变速率达120.1 mm/a。填方工程中黄土的重塑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的改变是填方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内在因素,挖填方工程和填方体厚度是地面沉降分布与大小的主要控制因素,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的改变也会加速地面沉降的发展。时序InSAR技术可为黄土重大工程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为进一步开展监测预警、规划建设或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20,45(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延安新区地面沉降分布及影响因素的时序InSAR监测分析


延安新区地面变形特征

物理性质,填方,新区,延安


对延安新区原状黄土以及填方黄土取样进行室内实验,取土位置见图5。图5中,YAY、TF分别表示延安新区原状黄土和填方黄土。延安新区不同位置的土样具有不同的基本物理性质(见表1),这表明填方工程中黄土的重塑使得其物理性质发生了改变,同时填方工程并不能保证填土达到均一的物理性质,因此不同位置处的填土力学性质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不同位置处填土的差异变形。根据文献[32]中对延安新区不同深度范围的填土进行的相关物理性质指标实验(见图6),延安新区的填方土体的含水率、干密度、压实度等均随深度同样呈不均匀变化,使得填方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压缩性、湿陷性等)在深度方向上各异,从而造成填土在不同深度范围的差异压缩变形,最终导致大量的不均匀地面沉降。4.3 填方体厚度的影响

关系图,地面沉降,厚度,关系图


地面沉降与交通道路的关系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遥感分析的延安新区平山造城工程地面沉降及植被恢复特征研究[J]. 蒲川豪,许强,赵宽耀,蒋亚楠,郭鹏,杜鹏川,袁爽.  工程地质学报. 2020(03)
[2]光学遥感与InSAR结合的金沙江白格滑坡上下游滑坡隐患早期识别[J]. 陆会燕,李为乐,许强,董秀军,代聪,王栋.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09)
[3]雷达干涉测量对甘肃南峪乡滑坡灾前二维形变追溯[J]. 戴可人,卓冠晨,许强,李振洪,李为乐,管威.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12)
[4]基于SBAS-InSAR技术的豫北平原地面沉降监测[J]. 许军强,马涛,卢意恺,白潍铭,赵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04)
[5]基于时序InSAR的常州市2015-2018年地面沉降监测[J]. 董少春,种亚辉,胡欢,黄璐璐.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9(03)
[6]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中综合遥感应用的思考与建议[J]. 葛大庆,戴可人,郭兆成,李振洪.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07)
[7]黄土台塬滑坡变形的时序InSAR监测分析[J]. 史绪国,张路,许强,赵宽耀,董杰,蒋厚军,廖明生.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07)
[8]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J]. 许强,董秀军,李为乐.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07)
[9]基于时间序列InSAR分析的西部山区滑坡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以四川丹巴为例[J]. 张路,廖明生,董杰,许强,龚健雅.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8(12)
[10]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黄土高填方沉降影响因素分析[J]. 郑建国,曹杰,张继文,刘智,梁小龙,杨超,李波.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9(03)

博士论文
[1]公路工程压实黄土的强度与变形及其微观结构研究[D]. 陈开圣.长安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沟谷填方非饱和黄土填料增减湿变形特性、模型及结构性分析研究[D]. 张沛然.兰州理工大学 2018
[2]地下水位上升对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 霍晨琛.长安大学 2016
[3]延安新区建设的资源环境效益研究[D]. 崔亚军.长安大学 2015



本文编号:2989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989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4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