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体系优化与模式构建——以河西学院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04 23:37
《工程测量》课程是普通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骨干课程。针对该课程教学体系与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实践应用性不强等问题,为切实提高《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效果,使本科卓越人才培养与工程测量实践创新及测绘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同步接轨,笔者结合多年从事该课程教学经验,紧扣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工程建设对测绘技术人才的需求,对该课程教学体系及模式开展了改革优化,以期为同类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文章来源】:教育现代化. 2020,7(41)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现状
三《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学时分配不够合理,内容陈旧
(二)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内容简单、综合性和创新性不足
(三)最新《工程测量规范》、《制图标准》、软件的讲解不够深入
(四)课程考核体系还需进一步细化
四《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体系及模式优化
(一)紧扣行业需求、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1. 理论教学大纲修订
2. 实践教学大纲修订
(二)大力推进《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以赛促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 以测绘科研项目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推进教学质量上水平
3. 强化与测绘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切实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J]. 和文超. 四川建材. 2019(01)
[2]《工程测量》实训环节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朱胜兰,章志琴. 建材与装饰. 2018(41)
[3]GPS测量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 陈茂. 建材与装饰. 2018(28)
[4]非测绘专业土木工程测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 余建杰,邱荣文,江新勇. 北京测绘. 2018(01)
[5]与时俱进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J]. 杨晓云,梁鑫,吴辉琴. 课程教育研究. 2017(02)
[6]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探讨[J]. 王中山. 科技经济导刊. 2016(33)
[7]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协同培养研究[J]. 张继延,周屹峰.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07)
[8]灌溉排水工程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龚萍,刘洪光,何新林.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5(03)
[9]面向“卓越计划”土木工程测量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卓越计划”班为例[J]. 李秋实,何东坡,韩丹. 林区教学. 2015(04)
本文编号:3064145
【文章来源】:教育现代化. 2020,7(41)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现状
三《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学时分配不够合理,内容陈旧
(二)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内容简单、综合性和创新性不足
(三)最新《工程测量规范》、《制图标准》、软件的讲解不够深入
(四)课程考核体系还需进一步细化
四《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体系及模式优化
(一)紧扣行业需求、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1. 理论教学大纲修订
2. 实践教学大纲修订
(二)大力推进《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以赛促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 以测绘科研项目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推进教学质量上水平
3. 强化与测绘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切实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J]. 和文超. 四川建材. 2019(01)
[2]《工程测量》实训环节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朱胜兰,章志琴. 建材与装饰. 2018(41)
[3]GPS测量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 陈茂. 建材与装饰. 2018(28)
[4]非测绘专业土木工程测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 余建杰,邱荣文,江新勇. 北京测绘. 2018(01)
[5]与时俱进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J]. 杨晓云,梁鑫,吴辉琴. 课程教育研究. 2017(02)
[6]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探讨[J]. 王中山. 科技经济导刊. 2016(33)
[7]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协同培养研究[J]. 张继延,周屹峰.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07)
[8]灌溉排水工程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龚萍,刘洪光,何新林.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5(03)
[9]面向“卓越计划”土木工程测量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卓越计划”班为例[J]. 李秋实,何东坡,韩丹. 林区教学. 2015(04)
本文编号:3064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064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