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基于GIS和RS的皇甫川流域植被恢复潜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7 03:03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和RS的皇甫川流域植被恢复潜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植被作为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能量循环、维持食物链的完整性以及涵养水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要恢复生态环境,从其核心植被恢复开始,要进行植被恢复,首先要研究其恢复潜力如何。本研究主要以Landsat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基础地理数据、气象数据和统计数据为主要数据来源,在GIS和RS的技术支持下,建立了皇甫川流域包括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高程指数、坡度指数、坡向指数、土壤温度指数、土壤湿度指数、土壤有机质含量指数、土壤容重指数、土壤孔隙度指数等数个因子在内的植被恢复潜力评价体系;采用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模型,研究分析了研究区的植被恢复潜力的强弱情况,并对结果进行评价,为以后的环境改善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以及成果如下:(1)皇甫川流域2000年和2013年植被恢复潜力整体不强,但是2013年的植被恢复潜力总体比2000年的植被恢复潜力有所提升,同时研究区植被恢复潜力呈现不均等状态,北部高于南部,西部高于东部。(2)本文研究了2000年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同时结合1987年-2000年的数据,发现皇甫川流域林地面积在缓慢增加,裸岩面积在缓慢的减少,虽然减小幅度比较小,但总归是在往好的趋势发展。(3)对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研究区2013年的植被覆盖度较2000年的植被覆盖度有所提升,同时结合土壤类型,为研究区植被恢复物种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4)本文建立了基于熵权法的植被恢复潜力综合分析体系,避免了人为赋权的误差,使用原始数据,对选取的每个指标能够客观赋值,使评价过程更加便捷,评价结果更加合理、科学。(5)由于研究区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该区域的植被恢复潜力研究尚不多见,本文生成了植被恢复潜力等级图,为研究区的植被恢复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6)本文主要采用GIS和RS技术组合的手段分析了皇甫川流域植被恢复潜力强弱情况,GIS和RS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具有效率高、信息量大的优点,从而能够快速准确的作出评价。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皇甫川流域 植被恢复潜力 植被覆盖度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71.4;P208;X8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目的10-11
  • 1.2 研究意义11
  • 1.3 植被恢复和植被恢复潜力的概念11-12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 1.4.1 国外研究12
  • 1.4.2 国内研究12-13
  • 1.5 植被恢复潜力存在的问题13-14
  • 1.6 GIS和RS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14
  •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4-16
  • 1.7.1 研究内容14-15
  • 1.7.2 技术路线15-16
  • 2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准备16-28
  • 2.1 砒砂岩的概念16
  • 2.2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16-21
  • 2.2.1 气候17
  • 2.2.2 土壤17-19
  • 2.2.3 植被19-20
  • 2.2.4 水系20-21
  • 2.2.5 地形地貌21
  • 2.3 数据来源21-24
  • 2.3.1 基础地理数据21
  • 2.3.2 遥感数据21-24
  • 2.4 遥感数据预处理24-28
  • 2.4.1 多波段数据组合25
  • 2.4.2 遥感影像的校正25-26
  • 2.4.3 遥感影像镶嵌26-27
  • 2.4.4 遥感影像裁剪27-28
  • 3 植被恢复的方法和理论28-32
  • 3.1 植被恢复的方法28
  • 3.1.1 自然恢复28
  • 3.1.2 人工恢复28
  • 3.2 植被恢复潜力评价理论基础28-29
  •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28-29
  • 3.2.2 生态学理论29
  • 3.2.3 生态经济学理论29
  • 3.3 植被恢复潜力评价体系概述29-30
  • 3.3.1 层次分析法29-30
  • 3.3.2 模糊综合评价法30
  • 3.3.3 灰色关联分析法30
  • 3.4 选取植被恢复潜力评价体系指标常用的方法30-32
  • 3.4.1 主成分分析法31
  • 3.4.2 熵权法31-32
  • 4 植被恢复潜力评价体系及指标提取32-40
  • 4.1 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原则32-33
  • 4.1.1 植被恢复潜力评价体系的建立32
  • 4.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32-33
  • 4.2 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指标的选取33-40
  • 4.2.1 土壤因子33-36
  • 4.2.2 植被指数36-37
  • 4.2.3 地形地貌因子37-40
  • 5 植被恢复潜力综合评价40-56
  • 5.1 皇甫川流域植被恢复潜力综合评价体系40-43
  • 5.1.1 熵权法的基本原理40
  • 5.1.2 熵权法的基本步骤40-43
  • 5.2 植被恢复潜力综合评价43-46
  • 5.2.1 植被恢复潜力综合评价标准43
  • 5.2.2 植被恢复潜力综合评价分析43-46
  • 5.3 植被格局变化与恢复潜力评价结果对比分析46-52
  • 5.3.1 皇甫川流域植被分布特征46
  • 5.3.2 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类型46-49
  • 5.3.3 皇甫川流域植被覆盖度49-52
  • 5.4 不同土壤类型下的植被恢复潜力分析52-54
  • 5.5 决策和建议54-56
  • 6 结论和展望56-58
  • 6.1 结论56-57
  • 6.2 展望与不足57-58
  • 参考文献58-60
  • 致谢60-62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62-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光裕;;淮河流域植被的过渡性特点及南北分界线的探讨[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5年01期

2 刘志勇;赖格英;潘少明;;赣江源头流域植被变化的水文响应模拟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3 赵占轻;黄玲玲;张旭东;郭志华;张小全;王建力;向洪波;;张家界女儿寨小流域植被变化驱动力[J];生态学报;2010年05期

4 尹俊武;;辽宁省凌源市青龙河流域植被状况与恢复利用[J];北京农业;2011年30期

5 沈茂才,张跃进,陈彦生;秦岭田峪河流域植被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1年03期

6 李传华;赵军;;2000—2010年石羊河流域NPP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J];生态学杂志;2013年03期

7 满多清;刘世增;魏振海;刘虎俊;李银科;刘淑娟;;石羊河中下游流域植被的演替历史[J];中国沙漠;2013年02期

8 王孟本;晋西北河曲县砖窑沟流域植被[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9 王海军;张勃;靳晓华;杨明金;;黑河流域植被空间特征遥感分析及其分布特点形成机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10 梁国军;彭明春;程方平;朱先亮;;云南怒江流域植被光谱特征季节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茂才;;秦岭田峪河流域植被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赵成义;王玉朝;李保国;;三工河流域植被变化与地下水运动的耦合关系研究[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凯博;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植被生态特征及其生产力形成过程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2 许红梅;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过程模拟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娟;基于RS和GIS的石羊河流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金露;基于GIS和RS的皇甫川流域植被恢复潜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3 李娜;1999-2006年石羊河流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冯娟;基于“3S”技术的和田河流域植被空间格局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5 包铁军;皇甫川流域植被生态用水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5年

6 张雨;漓江流域植被动态遥感监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7 赵占轻;基于GIS和元胞自动机的女儿寨小流域植被动态模拟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柳逸月;黑河上游典型小流域植被降雨截留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刘晖宇;宁远河流域植被特征及三亚市人工植物群落构建[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10 张强;海流兔流域生态植被变化与环境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和RS的皇甫川流域植被恢复潜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9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29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6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