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性线的等高线结构化综合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地性线的等高线结构化综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研究的不断深入,地图综合成为地图学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地貌要素是构成地图的重要要素之一,等高线是表达地貌形态的主要手段,因此等高线综合是地图综合的重要研究内容。等高线综合就是由大比例尺等高线派生小比例尺等高线的过程,对于GIS数据库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节约数据存储空间,降低数据采集、更新等操作的时间及费用。另外,等高线是一类较复杂的曲线要素,研究等高线自动综合方法,对于其它曲线要素的综合具有借鉴意义,同时等高线综合也影响着其它地图要素的综合。由此可见,研究等高线综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等高线综合算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单根曲线的节点压缩法和成组等高线综合法,这些算法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完成等高线的综合,但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地形图上,等高线是以成组的位置相关且形态相似的曲线表达地貌形态,因此,研究成组等高线综合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综合算法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基于地性线的等高线结构化综合方法,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由等高线构建规则格网DEM数据,基于地表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算法提取地形特征线,研究格网分辨率及汇水量阈值的选取方法,并探讨伪沟谷及平直谷底线的处理方法;对结构化综合中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如谷底线的评价、微小谷地的识别及曲线微小弯曲的删除方法等进行探讨,建立研究区域的谷底线层次树,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算法实现研究区域等高线的综合:实现Douglas-Peucker算法并完成等高线的综合,对比分析两种算法的综合结果,评价本文结构化综合方法的有效性。论文的特色在于分级处理伪沟谷,依据谷底线质量和数量指标实现曲线微小弯曲的取舍,最后从等高线的几何形状和地形属性特征两方面分析评价综合结果。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发现,论文的结构化综合方法能够有效的删除微小谷地,保留目标比例尺对应的重要地形特征,综合效率及精度较高,同时能够为以后等高线综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等高线 等高线综合 地性线 层次关系 结构化综合
【学位授予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20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9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8-10
- 1.1.1 理论意义8-9
- 1.1.2 实际意义9-10
- 1.2 研究现状10-16
- 1.2.1 单根曲线的综合方法10-14
- 1.2.2 成组等高线综合法14-16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16-17
- 1.3.1 研究目标16-17
- 1.3.2 研究内容17
- 1.4 论文特色17
- 1.5 章节安排17-19
- 第二章 研究基础19-30
- 2.1 等高线的相关知识19-21
- 2.1.1 等高线概念19
- 2.1.2 等高线的特性19
- 2.1.3 等高距19-21
- 2.1.4 等高线形状化简原则21
- 2.2 实验基础数据21-24
- 2.3 地表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算法原理简介24-27
- 2.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7-28
- 2.4.1 研究方法27
- 2.4.2 技术路线27-28
- 2.5 实验的相关软件28-29
- 2.6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地形特征线的提取30-40
- 3.1 地形特征线概述30
- 3.2 地性线提取的研究现状30-32
- 3.2.1 基于等高线的地性线提取方法30-31
- 3.2.2 基于规则格网DEM的地性线提取方法31-32
- 3.2.3 基于不规则三角网DEM的地性线提取方法32
- 3.3 规则格网DEM的构建32-35
- 3.3.1 最佳分辨率的确定32-34
- 3.3.2 格网DEM的构建34-35
- 3.4 研究区域地形特征线的提取35-39
- 3.5 本章小结39-40
- 第四章 结构化综合方法研究40-60
- 4.1 等高线结构化化简的思路40
- 4.2 等高线结构化综合的实现40-53
- 4.2.1 地性线层次结构树的建立41-43
- 4.2.2 伪沟谷处理43-45
- 4.2.3 山谷线选取的数量指标45-47
- 4.2.4 特征点的提取47-48
- 4.2.5 微小谷地的删除48-51
- 4.2.6 微小弯曲化简的算法实现51-53
- 4.3 Douglas-Peucker算法的实现53-55
- 4.4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与评价55-58
- 4.4.1 几何形状对比分析55-56
- 4.4.2 属性数据对比分析56-58
- 4.4.3 结果评价58
- 4.5 本章小结58-60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0-62
- 5.1 总结60
- 5.2 展望60-62
- 参考文献62-67
- 致谢67-6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东保;盛业华;;基于相似距离和等高线树的等高线聚类及其应用[J];测绘科学;2009年02期
2 刘雨霞;;分析测绘内业中的等高线批量自动连接处理[J];城市建筑;2013年10期
3 玲木芳朗 ,马兰;等高线数据压缩的量子分割方法[J];海洋测绘;1995年02期
4 张保明;等高线的生成与处理[J];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5 刘嵘;实用型等高线数据检查系统[J];测绘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陈海燕,万刚;利用等高线数据自动生成地性结构线的算法研究[J];测绘通报;2003年03期
7 王庆国,黄仁涛,张治勇;基于等高线的自动推理[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王庆国,黄仁涛;基于等高线的几个自动推理问题[J];测绘通报;2004年01期
9 卢林,吴纪桃,柳重堪;基于特征的等高线数据聚类方法[J];测绘学报;2005年02期
10 夏春林;王雪;叶长青;;等高线自动识别方法的研究[J];矿山测量;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施雪婷;时斐;;等高线与水系要素的相交情况及调整方法[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建英;;利用南方CASS准确勾绘与修饰等高线的方法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3 黄利民;吴芳华;;1:50万数字航空图等高线自动检查方法研究[A];2007'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信息网成立3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7年
4 李楠;;研究等高线内插的可行性方法基于京山地区矢量化遇到的问题[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5 乔朝飞;陈军;赵仁亮;;基于Voronoi内邻集的等高线树生成法[A];《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6 王野;陈江东;刘欢;;TIN与等高线的生成方法[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7 乔朝飞;陈云浩;蒋金豹;赵仁亮;;等高线图信息定量度量研究[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江新;石晓峰;;数字高程模型基于等高线的DEM生成算法研究和实现[A];第三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测绘分论坛)暨'2006江苏省测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清;彩色地形图中等高线断裂重建算法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贺晓晖;基于地性线的等高线结构化综合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3 朱强;等高线结构化综合方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4 王汉东;彩色扫描地图上等高线的提取和处理[D];武汉大学;2004年
5 徐建达;航测地貌数据的质量控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2年
6 高远;基于Douglas-Peucker算法的等高线自动综合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7 张亮;矢量等高线曲率的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4年
8 于江佩;基于ARCGIS的等高线与河流的自动综合[D];武汉大学;2005年
9 江帆;DEM表面建模与精度评估方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0 王志伟;基于重构等高线的DEM误差模型研究及应用[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地性线的等高线结构化综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39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