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测绘论文 >

基于DEM长江第一弯地区地貌因子特征及成因

发布时间:2017-05-01 22:17

  本文关键词:基于DEM长江第一弯地区地貌因子特征及成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金沙江是世界第三大河—长江的上游,其河段呈多个“W”型弯曲,曲折东流。尽管有关这一奇特水系格局形成与演化的研究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研究技术等限制,研究主要集中在攀枝花等局部地段,可靠的地貌与沉积证据较少。同时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金沙江流域的水系演化可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但是其演化过程和各段的形成时代并不一致,还需要加强对一些关键河段的研究。 本文将DEM技术运用到河谷地貌的研究中,通过利用DEM影像,系统的提取研究区相关地貌参数,对金沙江拖顶—三江口段的宏观地貌背景以及河流地貌发育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在地貌参数提取过程中主要对一些基本地貌参数(例如地形起伏、坡度、亚流域分枝比、完整系数等)进行提取分析;并结合研究区的地质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得到以下结论: 1、对研究区地貌参数中起伏度、坡度的统计分析发现,研究区地势起伏显著,特别是边缘区表现出高坡度、高起伏的特征,而中部地区坡度和地形起伏度相对较缓。此外,研究区的坡度、起伏度具有先增后减的特征。 2、通过提取本金沙江流域三个次级地貌单元边界,得到三个次级流域单元内部的谷底高程及峰顶高程图,从研究区的地形起伏特征发现区内构造间的差异隆升导致了水系各段不同的势能差,水系的重新调整以达到其动力平衡状态,其不同的下切速度形成了不同的起伏程度。宏观上,在金沙江干流以及支流的河道总体上是“V”型河谷比较发育,河流下切程度强烈,而小中甸河单元则表现出低起伏地势发育;微观上存在随着高程的增加而起伏度和坡度先增后减的特征。 3、基于DEM定量获取的金沙江干流东侧各支流河流长度短、分支比等特征表明,东侧支流水系未完全发育或者处于新近成生的状态特征,区内金沙江干流东侧各支流发育程度明显低于西侧支流。各河段在河流地貌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构造的控制程度不同,以石鼓为界的金沙江上下两段水系发育程度迥异。下段多数支流表现出纵比降偏大的低发育特征。 4、石鼓以上段受构造运动控制,使得金沙江东岸各支流支流面积、周长等参数分布较为均匀。石鼓以下段支流长度均较短,且近垂直地汇入金沙江,,说明金沙江可能是河流袭夺后而新近的发育。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地貌历史、古环境演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 长江第一弯 地貌参数 河流地貌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931.1;P208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1.2 DEM 概述11-12
  • 1.3 研究背景12-14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14-15
  • 1.5 数据资料与处理15-16
  • 1.6 软件基础16-17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17-22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17-18
  • 2.2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18-21
  • 2.2.1 地质地貌基础18-19
  • 2.2.2 研究区植被条件19
  • 2.2.3 研究区地层19-21
  • 2.3 本章小结21-22
  • 第3章 研究区河流基本地貌分析研究22-33
  • 3.1 研究区基本地貌参数提取22-31
  • 3.1.1 区域地形起伏22-25
  • 3.1.2 地形坡度参数25-27
  • 3.1.4 经纬线剖面参数27-28
  • 3.1.5 次级地貌单元参数28-31
  • 3.2 本章小结31-33
  • 第4章 研究区地貌因子成因分析33-47
  • 4.1 水系网络提取33-35
  • 4.2 研究区亚流域盆地提取35-36
  • 4.3 流域地貌形态参数获取36-38
  • 4.4 河谷纵比降38-39
  •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39-45
  • 4.5.1 研究区内金沙江亚流域盆地特征分析39-41
  • 4.5.2 研究区内金沙江支流纵剖面形态41-42
  • 4.5.3 研究区内金沙江最大支流小中甸河流域地貌特征42-45
  • 4.6 本章小结45-47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47-49
  • 5.1 主要结论47-48
  • 5.2 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展望48-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53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53-54
  • 附录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雪梅;;基于DEM的土地坡度计算研究[J];安徽地质;2012年03期

2 汤国安,杨玮莹,刘咏梅;一种基于DEM的明暗等高线制图方法[J];测绘通报;2001年07期

3 张洪亮,倪绍祥,邓自旺,谌芸,查勇;基于DEM的山区气温空间模拟方法[J];山地学报;2002年03期

4 王林林;王智勇;史同广;张祖陆;;基于DEM的山东省气温分布模拟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张凯选;潘梦清;方辉;武文波;李磊;;利用等高线生成DEM方法的研究[J];测绘工程;2007年03期

6 李军锋,李天文,陈正江,刘学军,汤国安;基于DEM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沟谷网络节点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5年03期

7 程三友;李英杰;刘少峰;;基于DEM的大别山地区地貌特征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8 熊立华,郭生练,田向荣;基于DEM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及应用[J];水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9 汤国安;陶e

本文编号:3397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397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8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