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区边界复原与清史地理再现——《清史地图集》的编绘实践
发布时间:2021-09-28 05:49
历史地图的研究与编绘是历史地理学成就最大的领域。历时近十年完成的《清史地图集》,是这一学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图组七十二幅清史地图都有学术创新点,全部上图地物均经过严密考证,图上任何点、线、面均有文献或舆图史料为证,并且始终贯彻"孤证不立"原则。完整的考证内容呈现在上千万字的《编稿表》里,《编稿表》分"正编"与"辅编",前者收录具有清史意义的地物,后者为绘制政区界线的依据。项目组从"正编"选择近四万个地物上图,据"辅编"绘制宣统三年基本覆盖全国的县级政区界线,从而把政区界线的研究精度从府级提升到县级。《清史地图集》作为中国第一部断代历史地图集,它的出版有助于认识清代疆域盈缩、政区设置的全过程和地理面貌的变迁,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清史研究.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3 页
【部分图文】:
Kart.E.1951/11-83威县舆图
地图1 Kart.E.1951/11-83威县舆图威县舆图与编号Kart.E.1594/126佚名之冠县舆图的方向,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将威县、冠县两幅舆图对照可知,这块冠县飞地上的集镇村庄,从东向西有:祝家屯、梨园屯、田象村、孟管庄、宋家屯、中兴集、常家庄、小王渠村、王世公、梁家庄、后店村、鸭窝村、红桃园、赵村、西河口、陈固、小庄、孙家庄、小里固村、小葛寨、大葛寨、固献村、蒋家庄、陈家村,正好是24个村庄名称。冠县主体地域在卫河之南,这片卫河以北、深入直隶威县境内的飞地被称为“冠县十八村”,实有24个村子,故知有人认为“十八魁”代表18个村团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实际不止十八村)。图上属于山东冠县、实际深处直隶威县境内的梨园屯,离冠县本土有一百多里,正是著名的“梨园屯教案”发生地。如果以梨园屯教案为义和团起始事件,则义和团实际起源于直隶境内的山东飞地,所以不能说义和团仅起源于山东,比较客观的说法是起源于山东、直隶交界地带。
威县舆图与编号Kart.E.1594/126佚名之冠县舆图的方向,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将威县、冠县两幅舆图对照可知,这块冠县飞地上的集镇村庄,从东向西有:祝家屯、梨园屯、田象村、孟管庄、宋家屯、中兴集、常家庄、小王渠村、王世公、梁家庄、后店村、鸭窝村、红桃园、赵村、西河口、陈固、小庄、孙家庄、小里固村、小葛寨、大葛寨、固献村、蒋家庄、陈家村,正好是24个村庄名称。冠县主体地域在卫河之南,这片卫河以北、深入直隶威县境内的飞地被称为“冠县十八村”,实有24个村子,故知有人认为“十八魁”代表18个村团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实际不止十八村)。图上属于山东冠县、实际深处直隶威县境内的梨园屯,离冠县本土有一百多里,正是著名的“梨园屯教案”发生地。如果以梨园屯教案为义和团起始事件,则义和团实际起源于直隶境内的山东飞地,所以不能说义和团仅起源于山东,比较客观的说法是起源于山东、直隶交界地带。梨园屯教案涉及多位人物、多处地点,赵三多长期居住和姚文起移居的沙柳寨,就标在Kart.E.1951/11-83威县舆图上,离冠县飞地的那块空白处相当近;张洛焦学习白莲教符咒的固献村,1898年拳民运动时的红桃园、小里固,以及乡绅集中的梁庄、鸭窝等村,在Kart.E.1594/126冠县舆图上均有标明。至于这块飞地的中心,冠县舆图标为“中兴集”,今名为“干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两年清史地理研究点评[J]. 华林甫. 清史研究. 2008(02)
本文编号:3411357
【文章来源】:清史研究.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3 页
【部分图文】:
Kart.E.1951/11-83威县舆图
地图1 Kart.E.1951/11-83威县舆图威县舆图与编号Kart.E.1594/126佚名之冠县舆图的方向,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将威县、冠县两幅舆图对照可知,这块冠县飞地上的集镇村庄,从东向西有:祝家屯、梨园屯、田象村、孟管庄、宋家屯、中兴集、常家庄、小王渠村、王世公、梁家庄、后店村、鸭窝村、红桃园、赵村、西河口、陈固、小庄、孙家庄、小里固村、小葛寨、大葛寨、固献村、蒋家庄、陈家村,正好是24个村庄名称。冠县主体地域在卫河之南,这片卫河以北、深入直隶威县境内的飞地被称为“冠县十八村”,实有24个村子,故知有人认为“十八魁”代表18个村团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实际不止十八村)。图上属于山东冠县、实际深处直隶威县境内的梨园屯,离冠县本土有一百多里,正是著名的“梨园屯教案”发生地。如果以梨园屯教案为义和团起始事件,则义和团实际起源于直隶境内的山东飞地,所以不能说义和团仅起源于山东,比较客观的说法是起源于山东、直隶交界地带。
威县舆图与编号Kart.E.1594/126佚名之冠县舆图的方向,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将威县、冠县两幅舆图对照可知,这块冠县飞地上的集镇村庄,从东向西有:祝家屯、梨园屯、田象村、孟管庄、宋家屯、中兴集、常家庄、小王渠村、王世公、梁家庄、后店村、鸭窝村、红桃园、赵村、西河口、陈固、小庄、孙家庄、小里固村、小葛寨、大葛寨、固献村、蒋家庄、陈家村,正好是24个村庄名称。冠县主体地域在卫河之南,这片卫河以北、深入直隶威县境内的飞地被称为“冠县十八村”,实有24个村子,故知有人认为“十八魁”代表18个村团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实际不止十八村)。图上属于山东冠县、实际深处直隶威县境内的梨园屯,离冠县本土有一百多里,正是著名的“梨园屯教案”发生地。如果以梨园屯教案为义和团起始事件,则义和团实际起源于直隶境内的山东飞地,所以不能说义和团仅起源于山东,比较客观的说法是起源于山东、直隶交界地带。梨园屯教案涉及多位人物、多处地点,赵三多长期居住和姚文起移居的沙柳寨,就标在Kart.E.1951/11-83威县舆图上,离冠县飞地的那块空白处相当近;张洛焦学习白莲教符咒的固献村,1898年拳民运动时的红桃园、小里固,以及乡绅集中的梁庄、鸭窝等村,在Kart.E.1594/126冠县舆图上均有标明。至于这块飞地的中心,冠县舆图标为“中兴集”,今名为“干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两年清史地理研究点评[J]. 华林甫. 清史研究. 2008(02)
本文编号:3411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411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