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多种InSAR技术的龙门山-大渡河区域地灾隐患早期探测
发布时间:2021-10-14 14:39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是探测地表形变的重要手段,然而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SAR,D-InSAR)、小基线集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和永久散射体测量技术(permanent scatters InSAR,PS-InSAR)在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调查的应用中各有利弊。联合使用3种InSAR技术对127景ALOS-2数据和96景Sentinel-1数据进行处理,并在龙门山-大渡河约60 000 km2的区域解译出840处地表形变。野外实地调查发现约70%的解译形变区存在形变迹象,分析发现形变区分布与地层结构、岩性和活动断层构造之间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对典型形变区的不同InSAR监测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不同InSAR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应用中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20,45(03)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InSAR成果示意图
PS‐InSAR处理结果
本文编程获取了2017‐11—2018‐10分辨率为3 m的127景ALOS‐2影像,完整覆盖了龙门山‐大渡河区域地质灾害防治重点16县约60 000km2的区域,研究区域及影像覆盖范围如图1所示。ALOS‐2卫星由日本空间局于2014年发射,获取L波段SAR影像,重访周期为14 d,主要用于测绘、灾害监测、环境和资源调查等。获取了2016‐01—2018‐02分辨率为5 m×20 m的96景Sentinel‐1历史存档数据。Sentinel‐1雷达卫星是欧洲航天局哥白尼计划(Global Monitoring for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GMES)中的地球观测卫星,由两颗搭载C波段合成孔径雷达的卫星组成,重访周期12 d。本文使用的DEM为1∶10 000基础测绘成果数据,分辨率为10 m,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3°分带,现势性为2013—2015年。3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时间序列InSAR分析的西部山区滑坡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以四川丹巴为例[J]. 张路,廖明生,董杰,许强,龚健雅.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8(12)
[2]基于SBAS-InSAR的矿区地表沉降监测与分析[J]. 李达,邓喀中,高晓雄,牛海鹏.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8(10)
[3]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滑坡特征与成因机制初步研究[J]. 许强,李为乐,董秀军,肖先煊,范宣梅,裴向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11)
[4]2014年美国加州纳帕MW6.1地震断层参数的Sentinel-1A InSAR反演[J]. 李永生,冯万鹏,张景发,李振洪,田云锋,姜文亮,罗毅.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7)
[5]基于地形和GPS观测的SAR干涉图大气延迟估计[J]. 杨成生,张勤,赵超英,王宏宇,王亚男.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1(01)
[6]基于雷达干涉永久散射体网络探测地表形变的算法与实验结果[J]. 刘国祥,陈强,丁晓利. 测绘学报. 2007(01)
博士论文
[1]米仓山构造带构造特征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D]. 孙东.成都理工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36363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20,45(03)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InSAR成果示意图
PS‐InSAR处理结果
本文编程获取了2017‐11—2018‐10分辨率为3 m的127景ALOS‐2影像,完整覆盖了龙门山‐大渡河区域地质灾害防治重点16县约60 000km2的区域,研究区域及影像覆盖范围如图1所示。ALOS‐2卫星由日本空间局于2014年发射,获取L波段SAR影像,重访周期为14 d,主要用于测绘、灾害监测、环境和资源调查等。获取了2016‐01—2018‐02分辨率为5 m×20 m的96景Sentinel‐1历史存档数据。Sentinel‐1雷达卫星是欧洲航天局哥白尼计划(Global Monitoring for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GMES)中的地球观测卫星,由两颗搭载C波段合成孔径雷达的卫星组成,重访周期12 d。本文使用的DEM为1∶10 000基础测绘成果数据,分辨率为10 m,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3°分带,现势性为2013—2015年。3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时间序列InSAR分析的西部山区滑坡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以四川丹巴为例[J]. 张路,廖明生,董杰,许强,龚健雅.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8(12)
[2]基于SBAS-InSAR的矿区地表沉降监测与分析[J]. 李达,邓喀中,高晓雄,牛海鹏.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8(10)
[3]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滑坡特征与成因机制初步研究[J]. 许强,李为乐,董秀军,肖先煊,范宣梅,裴向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11)
[4]2014年美国加州纳帕MW6.1地震断层参数的Sentinel-1A InSAR反演[J]. 李永生,冯万鹏,张景发,李振洪,田云锋,姜文亮,罗毅.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7)
[5]基于地形和GPS观测的SAR干涉图大气延迟估计[J]. 杨成生,张勤,赵超英,王宏宇,王亚男.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1(01)
[6]基于雷达干涉永久散射体网络探测地表形变的算法与实验结果[J]. 刘国祥,陈强,丁晓利. 测绘学报. 2007(01)
博士论文
[1]米仓山构造带构造特征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D]. 孙东.成都理工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36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43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