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7年河西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过程分析
发布时间:2023-02-08 16:20
植被是联结土壤、大气、水分及其它生态要素的自然纽带,植被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而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河西地区位于甘肃省西部,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较大、植被少而不均,使得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多变。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河西地区正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迫切需要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本文以MODIS-NDVI遥感影像产品为主要数据源,以地表植被为监测对象,借助RS和GIS等技术揭示河西地区2000-2017年植被的时空变化过程,并体现出研究区特殊的“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异质性,以期为生态系统的后续恢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为植被的长期监测提供依据。所得结论如下:(1)河西地区植被存在5 a左右的周期变化规律,NDVI总体水平偏低,呈现“山区和绿洲区高、荒漠区低、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祁连山区以高值和中低值为主,高值主要集中于黑河和石羊河流域,中低值主要分布于疏勒河流域;走廊绿洲区以高值和中高值为主,黑河与石羊河流域占比较大;戈壁荒漠区以低值为主,疏勒河流域占比较大。植被在海拔3100m左右、坡度27...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植被覆盖遥感动态监测的理论与方法
1.2.2 河西地区植被覆盖动态监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论文特色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特色
1.3.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2 研究方法
2.2.1 NDVI数据集获取
2.2.2 周期变化分析
2.2.3 数值变化分析
2.2.4 空间变化分析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数据来源及处理
3.1 数据来源
3.1.1 MOD13Q1 数据来源
3.1.2 辅助数据来源
3.1.3 野外考察数据
3.2 数据预处理
3.2.1 MOD13Q1 数据预处理
3.2.2 辅助数据预处理
3.3 NDVI数据集生成
3.3.1 NDVI时序数据重构
3.3.2 多时间尺度NDVI数据集生成
第四章 植被覆盖的分布格局及周期分析
4.1 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特征
4.2 植被覆盖随海拔、坡度、坡向的分布特征
4.3 植被覆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植被覆盖的时空过程分析
5.1 植被覆盖的年内时空过程
5.2 植被覆盖的年际时空过程
5.3 区域差异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植被覆盖的趋势变化分析
6.1 植被覆盖的变化强度分析
6.2 植被覆盖的变化模式分析
6.3 植被覆盖的可持续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37992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植被覆盖遥感动态监测的理论与方法
1.2.2 河西地区植被覆盖动态监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论文特色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特色
1.3.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2 研究方法
2.2.1 NDVI数据集获取
2.2.2 周期变化分析
2.2.3 数值变化分析
2.2.4 空间变化分析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数据来源及处理
3.1 数据来源
3.1.1 MOD13Q1 数据来源
3.1.2 辅助数据来源
3.1.3 野外考察数据
3.2 数据预处理
3.2.1 MOD13Q1 数据预处理
3.2.2 辅助数据预处理
3.3 NDVI数据集生成
3.3.1 NDVI时序数据重构
3.3.2 多时间尺度NDVI数据集生成
第四章 植被覆盖的分布格局及周期分析
4.1 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特征
4.2 植被覆盖随海拔、坡度、坡向的分布特征
4.3 植被覆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植被覆盖的时空过程分析
5.1 植被覆盖的年内时空过程
5.2 植被覆盖的年际时空过程
5.3 区域差异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植被覆盖的趋势变化分析
6.1 植被覆盖的变化强度分析
6.2 植被覆盖的变化模式分析
6.3 植被覆盖的可持续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37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737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