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量测数码相机标定技术的分析与研究
本文关键词:非量测数码相机标定技术的分析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和硬件装置价格的下降,数码相机也得到了普及,因此,数码相机的标定逐渐成为了计算机视觉界和摄影测量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不管是以前的胶片相机还是现在流行的数码相机,它们所获得的影像都必然有或大或小的畸变,这是由于摄影机成像原理和相机结构导致的。所以,如果要利用获得的影像进行高精度的测量,就必须测定和补偿相机畸变差,同时也需要精确测定出像主点坐标值和相机的主距等要素,在论文中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总结相机标定的内容及方法。文章分析了数码相机成像的原理,并对相机标定内容,即像片内方位元素和光学畸变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根据标定方式的不同,将相机标定法分为传统的相机标定法、自标定法和基于像灭点的相机标定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2、列举了比较常用的三种相机标定方法即基于空间后方交会的相机标定法、基于棋盘格的相机标定法、基于像灭点的相机标定法,并对三种方法的原理、模型进行了详细介绍。3、研发相机标定系统并进行实验。将基于空间后方交会的相机标定方法、基于棋盘格的相机标定法、基于像灭点的相机标定法三种相机标定法编制成一个相机标定系统,并利用同一个相机,选择三种不同的焦距(24mm、35mm、50mm)将三种方法进行实验。4、对标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得到的相机标定的结果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1)畸变参数结果比较分析。(2)畸变差结果比较分析。(3)两次相机标定的结果对比分析。(4)控制点的数量以及分布情况对空间后方交会法相机标定结果的影响。(5)像片的数量以及姿态对棋盘格法相机标定结果的影响。(6)像主距对相机畸变的影响。(7)单片空间后方交会和多片空间后方交会的比较分析。其中,在进行单片空间后方交会和多片空间后方交会比较分析时,从加入畸变改正和不加入畸变改正两方面着手分析。通过对标定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径向畸变对标定结果的影响大于偏心畸变;随着焦距的增加,相机的光学畸变参数的影响越来越小;控制点的数量与分布都会对空间后方交会法相机标定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选择控制点时,数量在10个左右最好,分布是要均匀分布,遍布整个相片;相片拍摄时的姿态以及相片的数量对棋盘格法相机标定有一定影响,拍摄相片时要选择多个角度拍摄,相片数量取在15张最好;同时也证明了在相机技术发达的今天,空间后方交会法的标定精度还是略高于基于像灭点的方法和基于棋盘格的方法;多片空间后方交会要比单片空间后方交会稳定性高等。
【关键词】:数码相机 相机标定 空间后方交会 棋盘格 像灭点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23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1章 绪论12-16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4
- 1.3 文章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14-16
- 第2章 数码相机标定的理论基础16-20
- 2.1 数码相机概述16-17
- 2.1.1 数码相机的类型16
- 2.1.2 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16-17
- 2.2 相机标定理论基础17-20
- 2.2.1 常用坐标系17-18
- 2.2.2 内方位元素18-19
- 2.2.3 外方位元素19
- 2.2.4 灭点19-20
- 第3章 相机标定技术20-41
- 3.1 相机标定内容20-21
- 3.2 相机标定方法21-22
- 3.3 相机标定实验22-23
- 3.4 棋盘格法23-29
- 3.4.1 原理23-27
- 3.4.2 棋盘格法的功能实现27-29
- 3.5 空间后方交会法29-36
- 3.5.1 原理29-33
- 3.5.2 空间后方交会法的功能实现33-36
- 3.6 像灭点法36-41
- 3.6.1 原理36-39
- 3.6.2 灭点法功能实现39-41
- 第4章 相机标定系统及结果分析41-59
- 4.1 开发环境41
- 4.2 系统综述41-42
- 4.3 功能介绍42-43
- 4.4 实验结果比较分析43-59
- 4.4.1 畸变参数及畸变差比较分析44-53
- 4.4.2 空间后方交会法的实验分析53-57
- 4.4.3 基于棋盘格法的比较分析57-59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9-60
- 致谢60-61
- 参考文献61-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超;康泽;初从颖;郝祥峰;;基于相机标定的直线距离测量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9年14期
2 戴东凯;王省书;胡春生;焦宏伟;;基于天文观测的相机标定及姿态测量技术研究[J];光学学报;2012年03期
3 郑顺义;黄荣永;郭宝云;胡X;;附约束条件的立体相机标定方法[J];测绘学报;2012年06期
4 何海清;黄声享;;一种稳健估计的无人机机载相机标定法[J];测绘通报;2013年02期
5 陈越锋;;相机几何标定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2013年08期
6 王立中;薛河儒;王靖韬;;一种改进的相机标定方法[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支健辉;董新民;孔星炜;王旭峰;;相机标定的外界影响因素分析[J];应用光学;2014年02期
8 张吴明,钟约先;基于改进差分进化算法的相机标定研究[J];光学技术;2004年06期
9 王冬琳;王纪东;;基于相机标定的双目三维景物重建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年10期
10 郑逢杰;余涛;袁国体;兰进京;;相机几何标定方法综述[J];太原科技;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飞;;相机标定方法综述[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李起成;杨猛;陈毅松;汪国平;;基于彩色圆柱的相机标定法[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3 张丹;段锦;顾玲嘉;景文博;;基于图像的模拟相机标定方法的研究[A];2007年先进激光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少平;张爱武;臧克;;基于虚拟标定场的数码相机内参数标定方法[A];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6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尚洋;于起峰;张小虎;姜广文;朱肇昆;;大尺度光测中的相机标定技术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马文方 编译;RFID年轻气盛[N];中国计算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詹总谦;基于纯平液晶显示器的相机标定方法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2 钦桂勤;模拟失重环境星载天线型面水下摄影测量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赵阳;高显现力三目视觉测量关键技术[D];天津大学;2011年
4 牛振兴;足球视频主题建模及内容分析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陈钊;数字式粒子图像测速方法研究及其在氧化沟模型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06年
6 杨永全;饮食健康中的食物体积估算云计算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杨其雨;基于非标航片的三维数字地图生成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8 田学光;测绘相机标定转台结构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9 周东生;计算机视觉中的相机标定相关问题研究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勇;基于MATLAB相机标定系统研究与实现[D];长安大学;2015年
2 任宏;飞行状态矿石的三维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德济;面向规则磁片的三维尺寸检测技术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4 杨超;超大支撑平台检测系统之导航与测量子系统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现刚;多摄相机标定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朱明健;基于三焦点张量的数字近景工业摄影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
7 张浩;基于DIC的材料机械性能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祝文瑾;铁轨磨损检测终端设计[D];武汉轻工大学;2015年
9 赖庆峰;基于双目视觉的跨座式单轨接触网磨损检测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10 陈晓燕;逐层铣削成像法物体三维模型重建[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非量测数码相机标定技术的分析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8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88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