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南石漠化地区聚落的空间分析及生计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15:29
本文关键词:滇东南石漠化地区聚落的空间分析及生计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喀斯特石漠化 聚落 空间分析 生计模式 模糊集对分析
【摘要】:人类过度樵采、不合理耕作、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乱放牧等是我国喀斯特石漠化现象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政府和学者们都越来越关注石漠化的防护和治理。“三农”问题是我国长期的基础性问题,石漠化地区的贫困发生率高、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经济发展不平衡且滞后,所以将石漠化地区的空间要素与生计模式两大问题结合起来分析是有很大的必要性。 本文选取滇东南石漠化地区云南省广南县为研究区域,以聚落的空间分析及其生计评价、生计模式为主线。首先通过空间分析对研究区高程、坡度、公路、河流的聚落进行关联性研究,主要结论有:①自然因素对广南县聚落空间分布影响程度排序为坡度河流公路高程。②1100m-1500m高程带最适合聚落选址。③从不同坡度带的聚落图斑来看与非石漠化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和独特性。④由于喀斯特山地的特殊性5000m以外的公路和河流缓冲区区域聚落图斑数量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通过实地聚落采样进而选取聚落样本,建立聚落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引入模糊集对分析对同异反联系度进行计算,主要结论有:得到180个聚落样本的升级评价值,并总结为高度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基本协调发展、弱协调发展和不协调发展五类。根据广南县实际情况,建立了聚落生计模式指标,应用模糊集对分析法主要结论有:①总结了广南县聚落生计模式有农耕业、农兼业、农兼林业、农兼畜牧业、畜牧业、畜牧兼业、畜牧兼林业、林兼畜牧业、兼业九种生计模式现状。②得到了180个不同空间分布的样本聚落对应的生计模式现状。③广南县聚落样本生计模式现状排序为:农耕业兼业农业兼林业畜牧业农业兼畜牧业农兼业=畜牧兼业畜牧兼林业=林业兼畜牧业。 利用AHP对广南县180个聚落样本进行最优生计模式分析,主要结论有:研究区生计模式适宜程度排序是农耕地兼业农业兼林业畜牧业农业兼畜牧业畜牧兼业农兼业畜牧兼林业=林业兼畜牧业。 最后对空间分析与聚落样本生计模式进行优化匹配调控探索研究,主要结论有:①63.33%的聚落样本生计模式现状与最优生计模式相匹配,其中73.68%聚落样本的生计水平处于基本协调发展状态以上。②其余36.27%的样本聚落生计模式现状与最优生计模式不匹配,其对应的生活水平基本处于弱协调发展和不协调发展。③73.68%的样本聚落在生讨模式现状和最优生计模式匹配的情况下生计水平协调发展。说明本文研究方法是可行的、数据是可靠的。 论文研究工作对于解决不合理生计模式使用可能导致石漠化加剧的问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石漠化地区生计评价研究和生计模式研究提供了参考方法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 聚落 空间分析 生计模式 模糊集对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327;P20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研究背景11-15
- 1.2 文献综述15-18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8-21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21-29
- 2.1 研究区域的选取(自然环境偏地质条件、气候,经济数据)21-22
- 2.2 研究技术22-24
- 2.3 研究方法(重要性排序)24-29
- 第三章 石漠化区聚落空间关联特性分析29-37
- 3.1 聚落空间布局总体状况分析29-30
- 3.2 不同高程聚落空间关联特性分析30-32
- 3.3 不同坡度聚落空间关联特性分析32-33
- 3.4 公路与聚落空间关联特性分析33-34
- 3.5 河流与聚落空间关联特性分析34-36
- 3.6 章节小结36-37
- 第四章 聚落农户生计评价及生计模式分析研究37-53
- 4.1 实地聚落采样和聚落样本的选取37-38
- 4.2 聚落可持续生计评价38-42
- 4.3 聚落生计模式现状研究42-46
- 4.4 聚落最优生计模式的层次分析法研究46-53
- 第五章 生计模式优化匹配探索研究53-69
- 5.1 不同高程聚落生计模式优化匹配53-57
- 5.2 不同坡度聚落生计模式优化匹配57-61
- 5.3 不同公路距离聚落生计模式优化匹配61-64
- 5.4 不同河流距离聚落生计模式优化匹配64-68
- 5.5 本章小结68-69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9-71
- 6.1 结论与创新69-70
- 6.2 不足与展望70-71
- 致谢71-73
- 参考文献73-77
- 附录A77-83
- 附录B83-85
- 附录C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恒;;GIS空间分析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2 李凡修,陆晓华,梅平,陈武;煤矿安全预评价的集对分析模型及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1期
3 王静;徐峰;;村庄聚落空间形态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聂艳;周勇;雷文华;黄建武;;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5 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屈琼英;彭鹏;;论新时期农村聚居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6 甄峰;赵勇;郑俊;赵国栋;;新农村建设与乡村发展研究——唐山、秦皇岛乡村个案分析[J];地理科学;2008年04期
7 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9年10期
8 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于涛;肖国珍;;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J];地理学报;2011年04期
9 吴文恒;牛叔文;郭晓东;李钢;陈辉;;黄淮海平原中部地区村庄格局演变实证分析[J];地理研究;2008年05期
10 王介勇;刘彦随;陈玉福;;黄淮海平原农区典型村庄用地扩展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研究;2010年10期
,本文编号:630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630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