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基于HTAC技术的蓄热式高温空气发生器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27 15:08

  本文关键词:蓄热室热工特性及优化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南大学》 2003年

基于HTAC技术的蓄热式高温空气发生器实验研究

柳楷玲  

【摘要】:高温空气燃烧(High Temperature Air Combustion,简称HTAC)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燃烧领域诞生的一项全新型燃烧技术,具有高效节能和低污染排放的双重优越性,对于缓解能源危机、改善环境质量、燃料的有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 本文阐述了HTAC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及其在国内外的最新发展状况;介绍了基于HTAC技术的生物质高温空气燃气化系统及其关键部件—以HTAC为核心的蓄热式高温空气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 本课题由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资助,中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生物质高温空气气化技术研究”课题组与株洲工业炉公司合作开发了国内第一台高频切换蓄热式高温空气发生器实验装置。以丙烷气体为燃料,在低(约800℃左右)、中(约1000℃左右)、高(约1150℃左右)三个温度段,选取不同的换向周期,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分析空气预热温度、排烟温度、炉温、切换周期之间的变化关系;总结蜂窝型陶瓷蓄热体的基本换热规律;计算了蜂窝陶瓷蓄热体的综合传热系数和温度效率,证明其换热系数比之一般同类工质换热器显著提高,其温度效率高达80-88%,而换热装置的 中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摘要 体积大大缩小;研究空气预热温度、切换周期对烟气中NO、排放的影 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确定系统的切换时间在40一605之间较 为合理;测定了系统的热平衡和热效率,测算表明当预热高温空气达 到IO000C左右时,系统的热效率可达85.4%;评价了实验装置的运行 效果,,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意见,为今后的研究 [作打下一了基础。 最后列举了作者认为应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TK1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第一章 绪论10-27
  •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10-11
  • 1.2 高温空气燃烧(HTAC)技术概述11-20
  • 1.2.1 蓄热式燃烧技术的发展历程11-13
  • 1.2.2 HTAC技术的基本原理13-15
  • 1.2.3 HTAC技术的研究现状15-20
  • 1.3 基于HTAC技术的生物质高温空气燃气化系统20-25
  • 1.3.1 基于HTAC的高温空气气化技术20-21
  • 1.3.2 生物质MEET燃气化系统21-23
  • 1.3.3 生物质MEET燃气化系统的特性23-25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25-27
  • 第二章 蓄热式高温空气发生器及其关键技术27-32
  • 2.1 生物质高温空气燃气化系统的核心装置27-28
  • 2.1.1 蓄热式高温空气发生器27-28
  • 2.1.2 卵石床高温空气气化器28
  • 2.2 蓄热式高温空气发生器的关键技术28-32
  • 2.2.1 实现“极限”余热回收的蓄热装置28-30
  • 2.2.2 超低NO_x燃烧技术30-31
  • 2.2.3 高频换向阀31-32
  • 第三章 蓄热式高温空气发生器实验系统32-38
  • 3.1 试验装置简介32-35
  • 3.2 实验方法35
  • 3.3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35-38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38-66
  • 4.1 蜂窝型陶瓷蓄热体的换热规律与换热性能38-48
  • 4.1.1 蜂窝型陶瓷蓄热体的换热规律38-45
  • 4.1.2 蜂窝型陶瓷蓄热体换热性能计算45-48
  • 4.2 高温低氧条件下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48-54
  • 4.2.1 燃烧过程中NO_x的形成机理和控制方法48-52
  • 4.2.2 实验中NO_x排放结果及分析52-54
  • 4.3 切换周期的选择54-55
  • 4.4 系统热平衡测定及热效率的计算55-61
  • 4.4.1 热平衡计算55-60
  • 4.4.2 系统热效率60
  • 4.4.3 热平衡测定结果60-61
  • 4.5 系统评价与讨论61-66
  • 4.5.1 系统运行评价61-62
  • 4.5.2 系统存在的缺陷62
  • 4.5.3 送风系统的改造62-65
  • 4.5.4 其它改进意见65-66
  • 第五章 总结66-68
  • 参考文献68-73
  • 已发表论文73-74
  • 致谢74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东亮;李勇;代彦军;;季节性蓄热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J];太阳能;2011年03期

    2 郭梁;常青青;;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在塔式锌精馏炉上的应用探讨[J];冶金能源;2011年04期

    3 仇芝蓉;;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及其在固体燃料气化中的应用[J];冶金丛刊;2011年03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甄俊;朱彤;张婧瑜;;高温空气燃烧关键技术问题[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欧俭平;吴道洪;萧泽强;;蜂窝型蓄热室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及热工特性[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C];2003年

    3 张继光;武立云;;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应用于陶瓷窖炉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龙爱国;;小球蓄热体和蜂窝体蓄热体的特点比较[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许荣;郑树良;;环形加热炉与蓄热式燃烧技术[A];2004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4年

    6 黄学辉;薛红亮;尚福亮;;MgO对氧化铝基陶瓷蓄热体的制备工艺及性能影响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谢天华;温治;宋小飞;冯俊小;石洪志;饶文涛;;蓄热式高温实验炉的优化设计及其实现[A];第七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蒋绍坚;;国内外高温空气燃烧和气化研究动态[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邓伟;刘常鹏;贾丽娣;丁丽华;;推钢加热炉蓄热式烧嘴应用情况技术分析[A];2004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4年

    10 邱峰;张怀银;钱卫忠;齐宏;王留恩;杨术伟;武陈真;;空气高炉煤气双蓄热式燃烧技术在步进式加热炉上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敏 周成江;[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2 全国冶金节能减排新技术知识竞赛组委会专家组;[N];中国冶金报;2010年

    3 新华;[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4 通讯员 韦敏 周成江;[N];现代物流报;2008年

    5 记者 齐作权;[N];山西日报;2008年

    6 山东记者站;[N];科技日报;2009年

    7 全国冶金节能减排新技术知识竞赛组委会专家组;[N];中国冶金报;2010年

    8 付毅飞;[N];科技日报;2004年

    9 侯健美;[N];新华日报;2005年

    10 ;[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小民;秸秆生物质高温空气燃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欧俭平;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在冶金热工设备上的应用及数值仿真和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3 朱建国;煤粉的高温低氧空气燃烧和氮氧化物生成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8年

    4 艾元方;低氧弥散燃烧物理化学特征及薄壁蓄热摄动解析[D];中南大学;2006年

    5 吕元;煤矿通风瓦斯的蓄热氧化处理装置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6 袁玲;不锈钢冶炼AOD炉烘烤新工艺过程数值仿真与优化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7 邢献军;常温空气无焰燃烧研究及其在燃煤锅炉煤改气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高宁博;高温过热水蒸气的制备及生物质高温气化重整制氢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周军莉;建筑蓄热与自然通风耦合作用下室内温度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楷玲;基于HTAC技术的蓄热式高温空气发生器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2 李洪宇;蓄热室热工特性及优化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3 陈翠梧;高温空气燃烧模型研究和结构优化[D];东华大学;2011年

    4 唐赟;烟气自循环加热炉内丙烷高温空气燃烧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5 孟祥龙;陶瓷蓄热体传热和阻力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王仕博;复合相变蓄热材料充填蓄热室热过程数值模拟[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7 马丁;新型蓄热式(HTAC)辐射管加热装置的开发和优化[D];重庆大学;2007年

    8 殷龙;U型管内天然气高温空气燃烧的实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封红燕;蓄热式换热器蓄热体强化传热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石洋;环形加热炉高温空气燃烧特性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蓄热室热工特性及优化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85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285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e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