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低品位热能驱动的热电联产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优化与评价

发布时间:2017-01-02 08:21

  本文关键词:低品位热能驱动的热电联产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优化与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重庆大学》 2012年

低品位热能驱动的热电联产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优化与评价

洪光  

【摘要】:以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为基础的热电联合(CombinedHeating and Power, CHP)能源利用技术是一项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生活社区或商业建筑中使用以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低品位热能为驱动能的小型CHP-ORC系统同时为用户提供热能和电能的能源解决方案,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CHP-ORC能源利用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使用,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CHP-ORC系统在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等方面比传统能源利用方式有更大的优势。 本文的主要工作着眼于由低品位热能驱动的小型建筑用CHP-ORC系统。分别对背压式、外置热泵式和内置热泵式三种CHP-ORC系统进行能效和热经济分析研究。采用能效分析方法对这三种CHP-ORC系统进行优化和评价。得出这三种CHP-ORC系统随蒸发温度变化下的能效指标。 对ORC系统的工质选择和最佳充液量进行分析研究。对适应于ORC系统的工质选择指标进行评价。分别从工质的工作效率、安全性和环保性对工质的选取进行了分析。在系统最佳充液量的问题中,提出了一个简化的充液模型并依此简化模型搭建系统充液试验台。将充液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充液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出在该模型下的ORC系统的最佳充液范围。 本文根据低品位热能的利用特点,提出以系统的单位净输出功率下的传热面积(Area Power Ratio, APR),以及系统的单位净输出功率对应的汽轮机中工质的体积流量(Volume Power Ratio, VPR)为系统经济性优化目标函数。以板式换热器为例,对ORC系统中的换热部件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在APR和VPR参数为指导下蒸发器优化指标(最佳夹点温差、过热度和蒸发温度)。 最后使用多层次-熵值法的综合评价方法对ORC系统进行分析优化。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将之前给出的能效评价指标和热经济评价指标综合起来。先对普通ORC系统的蒸发温度进行优化分析,得到在热源温度为95℃下以R245fa为工质的简单ORC系统最佳蒸发温度。再对背压式、外置热泵式和内置热泵式三种CHP-ORC系统在相同的功热比下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背压式CHP-ORC系统在所给的功热比下总体评价结果最高。并使用该种评价方法将能效性能、安全性和环保性评价指标综合,对所给的有机工质进行评价,,得出结论为在所给的背压式CHP-ORC系统中R600的综合评价结果最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K12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辉涛;王华;;低温太阳能热力发电有机朗肯循环工质的选择[J];动力工程;2009年03期

2 皇甫艺,吴静怡,王如竹,黄兴华;冷热电联产CCHP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S1期

3 张晓晖,杨茉;热电(冷)联产系统的优化性能[J];热能动力工程;2005年01期

4 孔祥强;王如竹;李瑛;黄兴华;;微型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优化运行[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5 苏为华;Delphi-AHP统计构权时专家意见分歧度指标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年01期

6 杨承;杨泽亮;蔡睿贤;;基于全工况性能的冷热电联产系统效率指标比较[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大为;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的多目标热力学优化理论与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晓东;太阳能低温朗肯循环系统适用工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晓龙,万妮丽;大型锻件热处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鞍钢技术;2004年06期

2 高军;刘淇滨;白世宏;;热管技术在鞍钢彩涂线低温尾气余热回收中的应用[J];鞍钢技术;2012年02期

3 王文姬;陆玉麒;胡子付;;连云港市区土地级别调整的实践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4 门可佩;周丽;鲜丽华;;江苏粮食安全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5 田立新;崔晓红;徐伟军;;配送中心选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6 门可佩;朱鸿婷;;我国区域生态安全的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7 王兰;陈佩寒;李敏霞;;日光温室微气候模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8 黄灏然;俞守华;区晶莹;;农产品批发市场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9 万红燕;刘庭;曹苏;;安徽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邹亮;朱玲湘;;基于数据挖掘的地下燃气管道风险指标体系设计[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震;杨卫民;阎华;丁玉梅;;内置转子套管换热器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A];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补石;;惠蓄A厂上导轴承及推力轴承换热器优化配置分析与应用[A];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11[C];2011年

3 姚春妮;郝斌;贾春霞;;太阳能热水系统贮热水箱温度分层实验结果及分析[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何安良;;基于热管技术提高制冷空调系统性能[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朱冬生;郭新超;;先进换热装备的制造及高效节能设计[A];全国第四届换热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谭龙;刘云;樊威;;改进的二次加权法在科技实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姜帆;欧阳新萍;李海珍;张同荣;;Turbo-B类池沸腾双侧强化管传热性能实验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林格玮;杨伟;陈焕倬;;满液式蒸发器用强化蒸发管的换热实验研究[A];第十届海峡两岸冷冻空调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文辉;;政府主导型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评价:基于价值创造视角[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佩佩;申焱华;;盘式制动器热-结构耦合分析[A];第五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高贤;基于价值网的企业再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梁钦锋;扩散火焰形态及气化炉内熔渣沉积与传热规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3 汪洋;微尺度环境下预混火焰稳燃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焦波;重力热管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及液氮温区重力热管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龙传华;“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发展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傅松;缸盖冷却水套内沸腾传热特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柴本银;振荡流热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及其在干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郭姝宇;中国农业机械化制度变迁及政策评价[D];吉林大学;2011年

9 林振娴;热电联产系统冷源领域节能及耦合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0 王锡;新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热力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热电厂能量利用与节能技术改造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翔;基于DEA方法的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鹏;基于模糊物元的中小型水电站增容改造方案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姜逢章;蜂窝板传热元件的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丁铜伟;强内热源多孔介质条通道流动换热实验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钟爽;闭式海洋温差发电系统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许亮;化学回热器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曹和平;增压锅炉过热器动态性能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张满飞;基于超效率DEA法的省级政府投资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洪春;图书馆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先瑞,刘笑;燃气供热的现状与展望[J];北京节能;2000年02期

2 李浩军,冯良,陆萍;小型燃气发电的技术经济分析[J];城市煤气;2001年11期

3 王磊,陆震;吸收式制冷系统动态模型的分析与建立[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4 王志伟;张泰岩;云曦;刘作良;;微型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评价指标比较[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6年03期

5 罗智慧;龙新峰;;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J];电力设备;2006年11期

6 郑国耀,李道林,张时飞;黄浦区中心医院“热、电、冷”三联供工程设计及实践[J];动力工程;1999年03期

7 张颖;何茂刚;贾真;刘逊;;Kalina循环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J];动力工程;2007年02期

8 蔡睿贤;功热并供评价准则及燃气轮机功热并供基本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7年03期

9 蔡睿贤,胡自勤;余热锅炉变工况计算[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0年01期

10 郑飞,陈光明,王剑锋;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的传热面积优化[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光海;卡林纳循环——新型的动力装置[J];能源研究与信息;1987年01期

2 程蓓;效率可达 60% 的联合循环[J];华东电力;1998年07期

3 熊一权;复式朗肯循环的输出和效率分析[J];节能;2004年05期

4 王亮;李清海;蒙爱红;张衍国;;有机工质余热发电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J];能源技术;2010年01期

5 朱鸿梅;孙恒;舒丹;;利用天然气冷量的朗肯循环发电流程的工艺模拟[J];低温与超导;2010年12期

6 陈林根,孙丰瑞;太阳能驱动蒸汽动力装置功率密度优化计算[J];电站系统工程;1998年05期

7 朱书堂;;高温气冷堆超临界蒸汽动力循环电站研究[J];科技导报;2007年05期

8 魏东红;鲁雪生;陆震;顾建明;;环境温度对余热驱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冯黎明;高文志;秦浩;谢必鲜;;用于发动机余热回收的往复活塞式膨胀机热力学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10 张春发;朗肯循环动力回收(火用)效率的分析计算[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顾春伟;李锡明;徐志明;叶钟;;有机朗肯循环回收中低温工业余热的系统研究[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2 魏东红;鲁雪生;陆震;顾建明;;应用于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仿真的透平建模[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朱亚东;徐建;吕进;于立军;;高耗能行业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林文胜;贺红明;顾安忠;;利用LNG冷能的再热式低温朗肯循环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魏东红;陆震;鲁雪生;顾建明;;废热源驱动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夏冬季节性能比较[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红昌;鹿院卫;马重芳;;LNG冷能梯级利用系统优化研究[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伟民;高铁瑜;陈凤云;钱继杨;高松涛;;海洋温差氨-水非共沸混合工质朗肯循环系统研究[A];第二届全国海洋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马伟斌;邓帅;龚宇烈;;中低温地热双循环发电技术发展与应用[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9 邓静;费敏锐;王海宽;;基于USB数据采集模块的OPC服务器设计[A];第八届工业仪表与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闫廷满;;燃气联合循环的新发展[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卢琼玉;[N];中国工业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胜永 实习记者 薛然;[N];中国电力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恩华;车用有机朗肯底循环系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2 王志奇;有机朗肯循环低温烟气余热发电系统实验研究及动态特性仿真[D];中南大学;2012年

3 冯黎明;基于朗肯循环的发动机废热回收理论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潘利生;低温发电有机朗肯循环优化及辐流式汽轮机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顾伟;低品位热能有机物朗肯动力循环机理研究和实验验证[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张圣君;低温地热发电循环理论优化与有机工质朗肯循环性能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李晶;太阳能有机朗肯循环中低温热发电系统的数值优化及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郭涛;中低温地热热电耦合利用系统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刘林;气动发动机工作过程和关键零部件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元广杰;液氮发动机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涤非;基于朗肯循环废气余热回收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王茜;带喷射器超临界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3 杨富斌;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车用柴油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的分析研究[D];中北大学;2014年

4 叶依林;基于太阳能的有机朗肯循环低温热发电系统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5 单田雨;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低温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建模与控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6 李燕斌;低温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建模与控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7 冯驯;有机朗肯循环中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梁虹;有机朗肯循环在柴油机尾气余热利用方面的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9 秦浩;基于朗肯循环的内燃机废气能量回收试验系统开发[D];天津大学;2010年

10 李昀竹;有机工质朗肯循环的热力性能分析和关键部件研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低品位热能驱动的热电联产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优化与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1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31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f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