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内燃机燃烧室动接触部件耦合传热仿真

发布时间:2017-03-18 23:07

  本文关键词:内燃机燃烧室动接触部件耦合传热仿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内燃机传热全仿真的总体思想是将缸内燃烧、固体部件传热、冷却介质的流动耦合起来,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随着电子计算机与数值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内燃机传热全仿真即将成为可能。内燃机燃烧室动接触部件(活塞组—气缸套)是联系整个内燃机传热过程的关键环节,本文对这方面进行了较深入地探索,重点是燃烧室动接触部件耦合传热仿真软件的开发。具体研究工作如下: 1.进一步充实内燃机传热全仿真思想,介绍了围绕内燃机传热全仿真所做的相关工作,同时提出了内燃机传热全仿真还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2.完善内燃机燃烧室动接触部件耦合传热基本思想,在逐一对耦合传热边界分析处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动接触部件三维耦合传热数学物理模型。 3.在上述模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有限元方法,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编写主体计算程序和边界处理程序。该程序同通用的前后处理软件结合,组成了内燃机燃烧室动接触部件耦合传热仿真模拟软件包。应用该软件可模拟出不同机型、不同特性参数、不同工况下动接触部件的三维耦合传热过程。 4.运用上述软件对6110柴油机进行模拟,,并将模拟结果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得很好。进一步应用该软件,完成了燃烧室部件动接触耦合系统动态热负荷(循环瞬态、过渡工况)及虚拟热负荷(虚拟冷却油腔断油故障、循环冷却水故障)仿真,模拟结果可为内燃机部件设计及传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为内燃机燃烧室动接触部件耦合传热三维数值模拟提供了一个新的开发平台,为完整的燃烧室动接触部件仿真软件的开发,及内燃机传热全仿真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此外,软件开发中所采取的面向对象的有限元方法、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及软件的前后处理方法还可为应用有限元法进行其他课题的数值模拟研究所借鉴。
【关键词】:内燃机 燃烧室 动接触 传热 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TK40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0 前言5-8
  • 1 绪论8-16
  • 1.1 内燃机传热研究的意义8-10
  • 1.2 内燃机燃烧室内传热过程的特点10-11
  • 1.3 内燃机燃烧室传热模拟的发展与现状11-14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4-16
  • 2 内燃机传热全仿真16-22
  • 2.1 CAD、CAE的发展使内燃机传热全仿真成为可能16
  • 2.2 内燃机传热全仿真的总体思想16-18
  • 2.3 内燃机传热全仿真的实现18-21
  • 2.4 小结21-22
  • 3 内燃机燃烧室动接触部件耦合传热数理模型建立22-31
  • 3.1 内燃机燃烧室动接触部件耦合传热基本思想22-23
  • 3.2 动接触部件耦合传热外边界处理23-24
  • 3.3 动接触部件耦合传热接触边界处理24-30
  • 3.4 小结30-31
  • 4 内燃机燃机燃烧室动接触部件耦合传热仿真软件开发31-42
  • 4.1 有限元方法概述31-32
  • 4.2 三维瞬态热传导问题的有限元方法32-35
  • 4.3 软件的前后处理设计35-38
  • 4.4 软件的总体流程38-41
  • 4.5 小结41-42
  • 5 软件的应用-燃烧室动态热负荷及虚拟热负荷仿真42-58
  • 5.1 实机模型的建立及软件的校验42-46
  • 5.2 动态热负荷仿真46-52
  • 5.3 虚拟热负荷仿真52-57
  • 5.4 小结57-58
  • 6 总结与展望58-60
  • 6.1 论文总结58
  • 6.2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和深入研究的问题58-60
  • 参考文献60-63
  • 作者在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63-64
  • 致谢64-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内燃机转入结构调整向制造强国迈进[J];汽车零部件;2009年11期

2 ;内燃机创新产品和技术云集,企业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第十届中国国际内燃机及零部件展览会”招展工作顺利进行[J];内燃机与配件;2011年07期

3 梁旭坤;龙东新;;内燃机噪声控制技术现状及发展[J];汽车零部件;2010年10期

4 陈光祖;;内燃机仍是近几年的主流[J];汽车零部件;2009年08期

5 ;企业动态[J];现代零部件;2011年09期

6 ;“首届内燃机及配附件采购洽谈会暨用户满意品牌发布”[J];现代零部件;2011年08期

7 杨扬;孙军;黄保科;单文斌;张建波;柴晓辉;;内燃机曲轴轴承轴心轨迹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1年03期

8 张劏;;以内燃机为典范,推进再制造新兴战略产业[J];现代零部件;2011年08期

9 黄保科;孙军;杨扬;;内燃机曲轴轴承和曲轴优化设计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内燃机;2011年03期

10 郑亮;李格升;董健;;气体燃料对内燃机充气效率的影响[J];内燃机;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娜;赵国伟;;内燃机缸套-活塞环系统的摩擦学设计[A];第六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7年

2 石波庆;蓝兆辉;;内燃机配气机构的创新设计[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中国内燃机电机电器行业发展分析[A];2007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8年

4 成曙;易军;魏旭刚;;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内燃机故障诊断方法[A];第八届全国设备与维修工程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陈保家;李力;赵新泽;;基于尺度-小波能量谱、粗糙集和神经网络集成的内燃机故障诊断方法[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沈权;周平;;内燃机磨合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7年

7 杨杰;;面对环保与能源的双重压力内燃机企业发展应对——柴油机的技术发展[A];第二届(2002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2年

8 郭军华;罗挺;施元春;王维俊;葛敏;;一种实用内燃机转速检测电路设计[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海山;于战果;高波;;内燃机摩擦学的内容、方法与实践[A];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二)[C];2002年

10 林铮;;生物燃料在内燃机上应用的研究[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明贵栋;上柴:铸就卓越品牌 领军国内内燃机业[N];中国工业报;2005年

2 玉红;玉柴欲称雄国际内燃机强手之林[N];中国工业报;2005年

3 见习记者 徐东怡;内燃机:繁荣背后的冷思考[N];机电商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胡启林;内燃机行业步入结构调整期[N];中国工业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赵三明;节能是内燃机行业“十二五”期间的主题[N];中国工业报;2010年

6 王建明;靠人才称雄内燃机强手之林[N];广西日报;2004年

7 殷宇晗;利润大幅下滑内燃机行业怠速驶入新年[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6年

8 王青林;内燃机业要追求质的提升[N];中国工业报;2004年

9 记者 刘颖;国际内燃机展加入PTC ASIA[N];中国船舶报;2007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殷宇晗;利润大幅下滑 内燃机行业怠速驶入新年[N];中国工业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颖楷;内燃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重庆大学;2001年

2 董大伟;基于曲轴角振动诊断内燃机各缸作功状况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3 周斌;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内燃机排放性能建模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4 薛胜军;基于神经网络与模糊技术的内燃机热工故障在线诊断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1年

5 李志敏;基于振动分析的内燃机主轴承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6 马贵阳;内燃机缸内湍流流动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7 田洪祥;内燃机冷却液缓蚀剂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张向军;内燃机摩擦学设计的设计方法研究——智能设计知识模型的应用与拓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0年

9 钱作勤;内燃机动态热负荷及其虚拟故障的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10 韩军;内燃机的非平稳信号分析方法及其噪声源小波识别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铁新;内燃机燃烧室动接触部件耦合传热仿真[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孙平;混合动力公交中巴动力源的建模和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李志锐;基于电液驱动的内燃机无凸轮配气机构的设计与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马万福;基于有限元法的内燃机机体振动分析与噪声预测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毕拓;内燃机中的新型点火方式—微波点火[D];清华大学;2010年

6 王世震;车用复合燃油添加剂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7 徐哲;纳米流体在内燃机冷却系统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王光恩;内燃机摩擦学设计软件主框架的设计和实现[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9 吴家兵;CN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热负荷的实验研究及其数值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朱代根;内燃机活塞环—缸套润滑状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内燃机燃烧室动接触部件耦合传热仿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5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55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d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