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膨胀比对单螺杆膨胀机性能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3 08:28
【摘要】:在中低温余热回收利用中,有机朗肯循环被认为是具有较大潜力的技术方向。而对于中小型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膨胀机作为输出动力设备限制了其系统性能进一步提升。膨胀机对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膨胀机效率和膨胀比两个方面,故如何提高膨胀机效率和膨胀比成为了实现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实用化的关键。单螺杆膨胀机具有膨胀比高、受力平衡、振动小和适用压力范围广等多方面的优势,故采用单螺杆膨胀机作为动力输出设备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有望获得实际应用。本文针对单螺杆膨胀机膨胀比展开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开展了膨胀比对有机朗肯循环热力性能影响的分析。建立了有机朗肯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分析了膨胀机效率、膨胀比和工质泵效率以及三者相互耦合对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其中膨胀比对系统性能影响非常明显,即使膨胀机效率和工质泵效率略微降低,提高膨胀比依然是提高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结合现有的实验研究和技术水平,小型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膨胀机的膨胀比应该提高到6-10左右,此时系统的热效率可达8%-10%。开展了变工况条件下单螺杆膨胀机膨胀比的实验研究。分析了变转速和变进口压力两种工况下内外膨胀比的变化趋势及产生机理。实验结果发现,进气压力为0.4-0.65 MPa时,内膨胀比的数值为5-8左右,外膨胀比的数值为3-4左右。单螺杆膨胀机内外膨胀比随工况的变化差异很大,可以看出,单螺杆膨胀机膨胀比受工况的影响明显,当提高进气压力时,膨胀比出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欠膨胀状态。开展了结构参数对单螺杆膨胀机膨胀比的优化分析。分析了单螺杆结构参数对螺杆螺槽容积和最大内容积比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随着中心距的增加螺槽容积先增加后减小,最大内容积比逐渐下降且下降的幅度逐渐减小。螺杆和星轮为不等径结构时,随着不等径率的增加,基元容积的最大值对应的相对中心距逐渐增大,最大内容积比也逐渐增大。相同中心距时,随着不等径率的增加螺槽容积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不等径率为10%时,最大基元容积较等径结构增加了36%左右,最大内容积比增加了80%左右。由此可见,通过调整中心距和不等径率理论上可以获得高的螺槽容积和最大内容积比的单螺杆结构,这可为获得高膨胀比的单螺杆膨胀机提供理论依据。开展了高膨胀比单螺杆膨胀机的研发工作。确定了高膨胀比单螺杆膨胀机的基本结构设计参数。设计螺杆直径为117 mm,不等径率约为10%(即取星轮直径为128 mm),中心距为87.75 mm,内容积比为8的单螺杆膨胀机样机。然后进行了螺杆轴、螺杆转子、星轮以及样机机壳等设计,并对螺杆轴进行了强度和刚度校核。在此基础上加工装配了单螺杆膨胀机样机,开展了高膨胀比单螺杆膨胀机样机的初步性能测试。实验结果发现,进气压力为1.06-1.87 MPa时,内膨胀比的数值为12-26左右,外膨胀比的数值为7-8左右。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是实现高膨胀比的技术手段,这项研究为后续开展单螺杆膨胀机的优化设计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图文】:

膨胀机,单螺杆,样机,性能测试


3.1.1 单螺杆膨胀机的工艺流程实验台主要针对本实验室设计的单螺杆膨胀机样机进行性能测试,,选用压缩空气作为测试工质。单螺杆膨胀机样机的性能测试实验平台的流程如图3-1所示。图 3-1 单螺杆膨胀机样机性能测试实验流程图Fig. 3-1 The process flow diagram of performance test on single screw expanderprototypes压缩机提供的高压空气进入单螺杆膨胀机内膨胀做功,做完功的气体经油气分离器引至室外排出。膨胀机输出的轴功通过扭矩仪测出,同时用涡流测功机为假负载消耗轴功。在膨胀机的进出口管路上布置有各种传感器,用于监测膨胀机进出口的压力、温度以及流量参数。

压力传感器


点和传感器布置进口流量计选用的是北京合世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定智能涡街流量计,口径为 DN25,测量介质为空气,测量范差 0.5%,采用 24VDC 电压供电,输出信号为 4~20 mA进、出口管道压力传感器选用的是北京昆仑海岸传感技术B-KO-PAG 压力液位变送器,精度为 0.2 级,其中进口量程为 0~1 MPa。进、出口温度传感器均采用上海华润电热仪表厂的螺纹式 WZPT-01,精度为 0.5 级,进口量程为 0~100 oC 的热电100 oC 的热电阻。进、排气瞬间压力传感器选用的是西安微正电子科技有限力传感器,螺纹接口 M12x1,供电 24 V,输出 4~20 mA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K1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旭;;空分装置的膨胀机操作与研究[J];气体分离;2018年03期

2 马高辉;;关于进口膨胀机的运行与维护技术浅析[J];气体分离;2017年03期

3 钱伯章;;首套国产液体膨胀机试车成功[J];化工装备技术;2015年05期

4 骆静蓉;;膨胀机振动异常原因分析[J];石油技师;2017年04期

5 ;杭氧膨胀机公司:产品多样性和高性能助推拓展国内外市场[J];深冷技术;2017年03期

6 李海辉;;氢气膨胀机的开发及应用[J];深冷技术;2017年03期

7 王小刚;章惠林;;空分设备膨胀机的合理选用[J];深冷技术;2017年04期

8 丁鸿吉;张爱新;霍维山;;增压膨胀机故障分析及检修[J];大氮肥;2008年05期

9 李明艳;;减少制冷系统膨胀机故障停机[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6年12期

10 李敏霞,马一太,苏维诚,管海清;跨临界二氧化碳压缩膨胀机的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一太;赵丽;;常规工质双转子膨胀机的分析与试验介绍[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闫家义;;100万方/日7.0MPa天然气膨胀机的研制[A];天然气分离与液化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3 张加雷;;大焓降、高转速膨胀机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A];天然气分离与液化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4 蔡学功;王建民;;新型滚动转子式压缩膨胀机[A];第二届中国制冷空调专业产学研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王冰圣;赵远扬;李连生;束鹏程;;低温余热回收用涡旋膨胀机模拟及性能测试[A];第十三届全国热泵与系统节能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世文;神本武征;;快速压缩膨胀机中柴油喷雾火焰的壁面碰撞传热(英文)[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林文胜;顾安忠;朱刚;;天然气液化装置的流程选择[A];天然气分离与液化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8 熊亚选;乔萃杰;李夏喜;刑琳琳;刘蓉;徐鹏;;基于单螺杆膨胀机的天然气调压系统性能分析[A];2016中国燃气运营与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9 朱勤;王世虎;谢友柏;虞烈;;MW301涡轮膨胀机椭圆轴承的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1993年

10 韦伟;刘杰;陈江平;;采用蜗旋式膨胀机的小型ORC系统实验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文;国产PTA膨胀机已达到国际标准[N];中国石化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戴敬华;借“前车之鉴”保设备稳定运行[N];中国冶金报;2005年

3 记者 吕扬 通讯员 丁娜;西安交大突破低温液体膨胀机技术[N];陕西日报;2015年

4 记者 谭勇;我国首套低温液体膨胀机研制成功[N];河南日报;2015年

5 记者 张平阳;西交大突破低温液体膨胀机技术[N];西安日报;2015年

6 中储;10MW级空气储能研究获新进展[N];中国改革报;2015年

7 邓天富;“铸”川空品牌 走一流之路[N];四川政协报;2006年

8 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樊祥健;胜利油田19项QC成果获国优[N];中国石化报;2010年

9 黄军宏;员工创新,需要领导临阵助推[N];工人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龙飞;基础实用研究贵在坚持去除浮躁[N];陕西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弘扬;液体膨胀机实验与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8年

2 曹泷;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运行特性及冷凝器性能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年

3 查世彤;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膨胀机的研究与开发[D];天津大学;2003年

4 李敏霞;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转子式膨胀机的分析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管海清;CO_2跨临界循环膨胀机理与转子式膨胀机—压缩机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张振迎;逆循环中能量回收涡轮膨胀机的理论和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7 赵丽;制冷与热泵循环中膨胀部件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张业强;基于单螺杆膨胀机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9 姜云涛;CO_2跨临界水—水热泵及两缸滚动活塞膨胀机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安青松;CO_2滚动转子膨胀机内部相变膨胀过程机理分析与可视化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贺贺;膨胀比对单螺杆膨胀机性能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

2 季嘉晨;活塞膨胀机设计及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3 应祺煜;车用高膨胀比有机工质涡轮膨胀机设计与流动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4 张高峰;小型ORC系统关键部件实验与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5 李要红;涡旋膨胀机的数学模型及内部瞬态流场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年

6 美丽鱼;将旋转压缩机作为内燃机废热回收ORC膨胀机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7 董西宝;地热能ORC膨胀机流场特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

8 何王波;基于朗肯循环的汽油机余热回收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9 赵丽;逆循环装置中代替节流阀的双转子膨胀机的设计与模拟[D];天津大学;2010年

10 陈波;涡旋式膨胀机的热力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37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637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6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