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秸秆灰渣制备活性炭及回收钾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4 17:48
【摘要】:生物质发电产业已得到迅速发展,炉排炉是生物质发电的主流锅炉,农作物秸秆难以完全燃烧。炉排炉秸秆电厂灰渣含有未燃尽炭及丰富的钾磷养分,但由于缺氮及使用不便,未能很好返田。本论文开展“秸秆灰渣制备活性炭及回收钾磷研究”,探索资源化利用新方式,提高秸秆发电产业在经济与生态两方面的可持续性。采用两步酸解法同时回收秸秆灰渣(固定炭8.88%,SiO2 64.00%)的钾磷养分及未燃尽炭,重点考察过滤分离过程,计算物料平衡,分析钾、磷及重金属铬镉铅在固液各相中的质量分布。以酸解液过滤速度与元素回收率为指标确定“两步酸解”回收工艺。实验结果表明:第一步酸解秸秆灰渣,pH值调至3.5时,实现了固液两相的快速分离,获得钾液(回收率68.17%)、炭渣1(固定炭9.69%)、底渣。第二步酸解底渣,pH值调至0.8,过滤获得磷液(回收率86.51%)、炭渣2(固定炭11.63%)、硅渣(Si02 87.67%)。结果表明秸秆灰渣是有价值的钾源磷源。在两步酸解法回收秸秆灰渣的钾磷养分时,将获的炭渣A与炭渣B混合,记为秸秆炭渣,同样按照两步酸解法处理稻壳电厂灰渣,将获得的炭渣C与炭渣D混合,记为稻壳炭渣。对秸秆炭渣和稻壳炭渣碱溶除硅后,采用KOH活化法制备活性炭,获得了粉末秸秆活性炭和稻壳活性炭,灰分含量分别为4.23%和3.32%,比表面积分别为1165 m2/g和1794 m2/g,满足常规活性炭的相关标准要求。从比表面积来看,稻壳活性炭达到了高级活性炭基本标准,其粒径D50和D9D分别为29.6μm和87.8 μm。活性炭是常用吸附剂,通过“吸附-脱附”能够实现目标物的浓缩分离,但吸附与热法脱附过程中,容易局部高温而自燃,因为活性炭是多孔材料、导热系数低。因此本论文以硝酸铝为铝源、稻壳活性炭为碳源,通过高温氮化反应(1550 ℃)在活性炭表面原位生成导热体(AIN),将活性炭的导热系数从0.25 W/(m·K)提高到了0.54 W/(m·K)。
【图文】:

酸解,过滤速度


酸解液pH值保持在1以下|631。酸解后,在真空下进行抽滤,透滤膜为逡逑孔径8|Jm的亲水聚丙稀膜,滤液流入直立于抽滤瓶的量筒中。抽滤时,,记录过滤逡逑的累积时间及相应的滤液累枳体积,两者关系如图2-2所示。I1C1酸解液的过滤分逡逑离T 间为4.13邋min,得到的滤液体积为246邋mL。HN03和H2S04酸解液经过滤分离逡逑后,分别获得的245和186邋mL的滤液,相应的过滤时间分别为11.07min和3.21min。逡逑H2S04酸解液的过滤性能差,滤液体积比HC1邋/邋HN03酸解液少24.1%。有相当部分逡逑酸解溶液仍然被截留在阆相中,液相与固相未实现完全分离,不利于钾素磷素的回逡逑收,酸解不能使用H2S04。HC1和HN03酸解液分离后,可以获得同等体积的滤液,逡逑但HC1酸解液的过滤平均速度快,为59.56邋mL/min,而HN03酸解液仅为22.13逡逑mL/min。H2S04,邋HC1与HN03三种酸解液成分不同,铝素分别以Al2(S04)2,邋A1C13,逡逑ai(no3)3三种形式存在

未燃尽炭,滤速,灰渣,酸解


分别取“秸秆灰渣”和“灼烧灰渣”邋100邋g,在液固比L/S为3、温度为25°C逡逑(室温)的条件下,采用2.2.1节的方法用盐酸分别酸解至pH到0.8,考察两种灰逡逑渣酸解液的过滤速度(图2-3)。秸秆灰渣的酸解液在4.13邋min内真空抽滤得到246逡逑mL滤液,而灼烧灰渣酸解液在2.68邋min内获得266邋mL滤液,平均过滤速度分别为逡逑59.56邋mL/min、99.25邋mL/min。灼烧灰渣酸解液明显优于秸秆灰渣酸解液,未燃尽逡逑炭对过滤速度有一定负面影响。逡逑300邋逦逦逦——---逦—逦逡逑250逦,’气逦▲逡逑3200逦?邋a逡逑n<逦_邋a逡逑|150逦?灼烧灰渣逡逑100邋#邋▲邋r,邋T邋-邋^逡逑衣逦-tA逦▲秸秆灰渣逡逑50邋他逡逑瓤逡逑0邋?邋—逡逑0逦12逦3逦4逦5逡逑过滤时间(min)逡逑图2-3未燃尽炭对过滤速度的影响逡逑然而,若要通过灼烧去除秸秆灰渣中的未燃尽炭,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可行的。逡逑仅10-20%未燃尽炭的秸秆灰渣,可燃性非常差,需要消耗额外能源才能灼烧,并逡逑且操作处理粉末态的秸杆灰渣,远远不如操作颗粒态物料容易。为此,本研究提出逡逑了“两步酸解”的解决方案(图2-1)。逡逑2.2.3两步酸解的过滤分离效果逡逑选取6个烧杯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773;TM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廖奇;李幸涛;王晓;聂敏;韩效钊;;秸秆发电厂灰(渣)利用技术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2 汤东明;;直燃发电是当前我国秸秆规模化利用的理想方式[J];能源工程;2012年06期

3 徐凡;蒋剑春;孙康;刘雪梅;;活性炭官能团对其自燃性的影响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2年11期

4 钟平;邵文奇;纪力;石彦兵;;江苏省秸秆发电厂草木灰的利用现状[J];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5 金哲权;田波;王丽伟;王如竹;;活性炭/膨胀石墨固化混合吸附剂导热和渗透性能测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6 沈明忠;王新雷;;我国生物质发电的发展环境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1期

7 李廉明;余春江;秦建光;方梦祥;骆仲泱;;低钾生物质灰肥用价值综述[J];农业机械学报;2010年08期

8 巨生彬;;浅析燃烧发电秸秆灰提钾技术[J];河南化工;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坤彬;物理活化法制备椰壳基活性炭及其孔结构演变[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苏展军;高导热系数复合活性炭的制备及再生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潘能婷;新型微波适应型复合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微波再生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392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6392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3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