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低温燃烧性能的仿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6 15:36
【摘要】:为了改善能源短缺的现状、满足日趋严格的排放法规,发展内燃机替代清洁燃料以及严格控制内燃机排放污染物迫在眉睫。生物柴油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由于存在诸多优点近年来在全世界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但是生物柴油还存在着在柴油机上使用会造成较高的NO_x排放等问题。低温燃烧作为一种新型的燃烧方式,由于其可以同时降低NO_x和碳烟排放,已成为当下内燃机领域研究的热点,因此在柴油机上燃用生物柴油时可以通过将燃烧模式转化为低温燃烧来降低较高的NO_x排放。本文以4JB1涡轮增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为了给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实现低温燃烧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对比了柴油机燃用柴油与生物柴油的燃烧过程、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研究发现,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确出现了NO_x排放高的特点,为了降低NO_x排放,需要将生物柴油的燃烧模式转变为低温燃烧。由于低温燃烧需要较高的EGR率来实现,会受到负荷限制,本文首先在小负荷工况下研究了EGR单独作用对柴油和生物柴油的影响。基于EGR单独作用的结果结合4JB1机型的特点选择了喷油正时和喷油压力作为实现低温燃烧的辅助手段,最终通过三种不同手段分别实现了生物柴油的低温燃烧。研究表明:(1)柴油机燃用等量的生物柴油和柴油时,生物柴油的扭矩输出低于柴油;同一工况下,生物柴油相比柴油的油耗率和NO_x排放升高,碳烟、CO和HC排放降低。(2)单纯的引入EGR可以降低生物柴油的NO_x排放,但是EGR对碳烟、HC和CO排放的恶化效果大于生物柴油的优化效果。在小负荷时最大EGR率处,生物柴油的油耗率比柴油机原机低。(3)推迟喷油正时可以同时降低生物柴油的NO_x和碳烟排放,但过度推迟喷油正时会对生物柴油较低的经济性造成进一步恶化,而且会使CO和HC排放升高,此时生物柴油对CO和HC排放的优化作用不强。(4)在较小EGR率和较晚喷油综合作用下,NO_x和碳烟排放相比原机可分别下降54.36%和1.36%,实现了生物柴油的低温燃烧,且此时油耗率相比原机下降0.08%,但是CO和HC严重恶化。(5)单纯地提高喷油压力可以降低碳烟、CO和HC排放,同时略微改善了生物柴油的经济性。喷油压力较高时生物柴油的NO_x排放相对于柴油的增幅变小,但是生物柴油的NO_x排放仍高于柴油。(6)在较小EGR率和较高喷油压力综合作用下,NO_x和碳烟排放相比原机分别可下降8.57%和9.98%,实现了生物柴油的低温燃烧,但此时油耗率、CO和HC排放略有上升。
【图文】:

方式,低温燃烧,燃烧模式,内燃机


器(DPF)。但是,后处理技术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复杂的后处理器中含有贵金属,增加了内燃机制造的成本;二是后处理器的增加使得控制策略更为复杂,,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降低燃油经济性。此外,新型燃烧方式已经成为当下内燃机领域研究的热点[28-31]。由此可见,采用机内净化的方式,发展先进的内燃机燃烧技术,通过优化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来控制排放源头才是更为可行的手段。因此发展新型燃烧方式从源头降低排放迫在眉睫。1.3.2低温燃烧内燃机的碳烟和NOx排放与缸内燃烧温度T和混合物的当量比φ密切相关,如图1-1所示。从图1-1中可以看出,传统的柴油机燃烧路径必然会经过碳烟和NOx生成区,为了降低NOx和碳烟排放的产生,就要基于φ-T图寻找新的燃烧路径,从源头上控制碳烟和NOx的生成。图1-1表明了三种新型燃烧模式[32]:(1)均质混合气压燃(HomogeneousChargeCompressionIgnition,HCCI)(2)预混压燃(PremixedChargeCompressionIgnition,PCCI)(3)低温燃烧(LowTemperatureCombustion,LTC)。图1-1传统和新型燃烧方式的φ-T图由图1-1可以看出,这三种燃烧模式基本上都可以避开NOx和碳烟生成区域,改善NOx和碳烟排放此消彼长的关系。下面简单对比一下三种燃烧模式的优劣:(1)HCCI技术均质混合气压燃(HCCI)的本质是稀薄预混合气低温燃烧,在燃烧开始之前燃料

模型图,广安,模型


放热率曲线可以得到燃烧速率曲线,没有分析计算缸内燃烧机理,因此无法预测排放物[54]。GT-POWER自带的比较常用的两种柴油机非预测燃烧模型有两种:EngCylCombProfile和EngCylCombDIWiebe。可预测燃烧模型是根据所输入的柴油机的结构参数和运行参数等通过计算分析得到燃烧速率,通过对输入变量的分析得到缸内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的机理,从而能够对排放进行预测。GT-POWER自带的比较常用的两种柴油机可预测燃烧模型分别为EngCylCombDIJet和EngCylCombDIPulse。(1)EngCylCombDIJet模型是以广安博之喷雾模型为基础构成的,如图2-1所示。该模型假定油束的浓度分布与燃烧过程无关,仅与空气涡流有关。以实测数据为计算基础,通过半经验方程模拟燃油的喷射过程。燃油喷雾区域由燃油区、未燃区和已燃区三大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划分有若干轴向和径向的网格,把每个网格近似成相互绝热的、各物理量均匀分布的零维化学-热力学系统,每个网格单独进行计算,所以计算量比较大[55]。图2-1广安博之喷雾模型图2-2双区燃烧模型(2)EngCylCombDIPulse模型是以SRajkumar等人提出的双区燃烧模型为基础构成的,如图2-2所示。气缸被划分为喷雾区和环境区两大部分。喷雾区被火焰锋面包围,由燃料和燃烧产物组成;环境区位于火焰锋面以外,由燃料和空气组成。两个区域虽然组成成分不同但是压力相等。模型在定义过程中需要分别对卷吸、滞燃期、预混燃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K4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凯;王会明;亢淑娟;吴占华;尹克荣;;大豆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性能试验研究[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09年04期

2 张志强;赵福全;李理光;;柴油机低温燃烧技术综述[J];汽车工程学报;2016年04期

3 陈彦君;周斌;何俊杰;王连富;;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低温燃烧性能的仿真研究[J];车用发动机;2019年03期

4 丁凯;王会明;亢淑娟;崔方方;;乙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性能试验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年01期

5 黄金凤;沈颖刚;张孝武;潘明章;刘灵;梁友才;;高原地区不同配比生物柴油的排放特性[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1年02期

6 韩东;吕兴才;黄震;;柴油机低温燃烧的研究进展[J];车用发动机;2008年02期

7 苑天林;叶丽华;;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燃料的排放特性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7年34期

8 张玉军;;浅析生物柴油在柴油机上应用的若干问题[J];企业导报;2012年23期

9 袁银南,江清阳,孙平,王忠;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的排放特性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3年06期

10 赵延科;;柴油机补气数值仿真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6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孔霞;;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的发展及应用[A];重庆汽车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张宏春;;柴油机修理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徐立汉;;怎样检查柴油机各缸的工作状况[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赵燠南;;240Z系列柴油机的开发和发展[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路甬祥参观陕西柴油机集团[A];第五届数控机床与自动化技术专家论坛、第18届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专刊[C];2014年

6 姚春德;;未来的高效、低污染轿车柴油机[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宋静波;高成;付宁;;“驰动牌”190系列柴油机的新发展[A];机械疏浚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疏浚与吹填技术经验交流会论文与技术经验总结文集[C];2002年

8 阮周星;夏季开;刘胜;孙斌;叶春雷;;浅谈测量监测技术在柴油机上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内河船舶及航运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春光;吕德明;;柴油机磨合质量优化的若干问题[A];现代船舶机电维修技术(2005)[C];2005年

10 石光林;陈晨;罗维;;6135K-9b柴油机异响分析及故障诊断[A];2008年全国振动工程及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柴油机冒异烟的排除[N];蚌埠日报;2009年

2 钟然;上半年柴油机市场下滑明显[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4年

3 济南天桥黄河河务局 王义德 孟宪柱 刘兴柱;柴油机冒黑烟的原因及排除方法[N];济南日报;2012年

4 薛勇;柴油机如何省油[N];云南科技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吴根权;全柴动力:加速国产柴油机“心跳”[N];安徽经济报;2018年

6 刘开顺;冬季启动柴油机“四不准”[N];湖南科技报;2014年

7 李新;三井造船2012财年柴油机产量有所下降[N];中国船舶报;2013年

8 潘树良;新购柴油机要先磨合后使用[N];山西科技报;2001年

9 常树堂 张强民;不可用此“鲜”招给柴油机降温[N];山西科技报;2002年

10 李春梅 邹卉 翁守清;玉柴4108柴油机快速“移植”二发厂[N];经理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霏阳;柴油机低温燃烧实现超低碳烟排放的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2 张全长;柴油机低温燃烧基础理论和燃烧控制策略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朱浩月;基于燃料设计的含氧燃料柴油机预混合低温燃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毕小杰;生物柴油和石化柴油碳烟形成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5 王峰;柴油机低温燃烧过程中多环芳香烃生成机理的构建及多维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6 刘宇;生物柴油燃料喷雾、燃烧及碳烟生成过程可视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鞠洪玲;柴油机碳烟颗粒生成规律和尺寸分布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陈男;燃烧过程中碳烟微粒三维形貌及力学特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9 陈亮;柴油燃料燃烧碳烟颗粒生成机理与演变规律的试验和数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舒畅;船用大功率低速智能化柴油机可变排气正时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彦君;柴油机燃用生物柴油低温燃烧性能的仿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2 张鹏;燃烧控制参数对柴油机低温燃烧影响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宋建桐;生物柴油在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4 史冰;汽车柴油机污染控制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5 李忠亮;大豆生物柴油的制取及其在柴油机上的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陈亮;轻型车用柴油机预混合低温燃烧碳烟生成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7 赵东良;柴油机掺烧生物柴油减烟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李鑫善;燃烧系统参数对柴油机低温燃烧性能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张超;基于化学反应机理的燃料重整柴油机工作过程数值模拟[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岳朗;燃料特性和喷射策略对柴油机低温燃烧影响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416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6416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e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