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燃煤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8 19:39
【摘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作为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OA)生成的重要前体物,其源成分谱在VOCs和O3来源解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6%,由于燃烧装备的更新换代和污染防治工艺的改造提升,现有燃煤过程的VOCs成分谱在时效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均难以满足VOCs和O3来源解析的需求。因此本文以VOCs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的燃煤过程(电厂燃煤过程、钢铁烧结过程、煤焦化过程和居民生活燃煤过程)的VOCs源样品,分析不同燃煤源VOCs排放特征,构建不同燃煤过程VOCs成分谱,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估算不同燃煤源排放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得出结论如下:(1)不同燃煤过程VOCs的排放特征及源成分谱电厂燃煤过程排放VOCs的组成与锅炉类型和煤质相关。电厂燃煤过程VOCs组分中烯烃占比最大(41.96%),其次为芳香烃和烷烃化合物,占比分别为30.98%和23.79%;1-丁烯、乙炔和苯乙烯等是电厂燃煤过程排放的主要VOCs特征物种,占比分别为 36.71%、3.27%和 10.43%。钢铁烧结过程排放的VOCs中烷烃、烯烃和芳香烃化合物占比分别为45.73%、23.67%和22.02%;乙烷、苯和丙烯等是钢铁烧结过程排放的主要VOCs特征物种,占比分别为 23.18%、14.07%和 9.46%。煤焦化过程VOCs排放特征与炼焦工艺有关。热回收炼焦工艺过程排放的VOCs以烯烃和芳香烃组分为主,占比分别为69.92%和14.57%;乙烯、1-丁烯、苯和乙炔等是热回收炼焦工艺过程排放的主要VOCs特征物种,占比分别为42.25%、26.30%、12.19%和10.30%。宽碳化室炼焦工艺以芳香烃和烯烃组分为主,占比分别为70.62%和15.68%;苯、苯乙烯、乙烯、乙烷和丙烷等是宽碳化室炼焦工艺过程排放的主要VOCs特征物种,占比分别为32.06%、29.44%、11.91%、2.77%和2.61%。居民生活燃煤过程排放的VOCs以烯烃和芳香烃化合物为主,1-丁烯、乙烯、苯乙烯、2,2-二甲基丁烷、丙烯和乙炔是居民生活燃煤过程排放的主要VOCs特征物种,占比分别为 41.72%、12.44%、12.16%、5.52%和 4.49%。(2)不同燃煤过程源排放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估算烯烃化合物对电厂燃煤过程、钢铁烧结过程、煤焦化过程和居民生活燃煤过程排放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贡献分别为73.15%、74.67%、93.45%和87.55%,是贡献最大的VOCs种类,其次为芳香烃化合物,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分别为22.97%、14.27%、4.26%和9.31%。因此,控制燃煤过程中烯烃和芳香烃化合物的排放,有利于降低环境空气中臭氧污染。
【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燃煤源,潜势


图1-2技术路线图逡逑

燃煤炉,居民生活,样品


内环境空气污染现象的发生逡逑因此,针对居民生活燃煤过程排放特征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反应活性等研宄工作逡逑的不足,,选取农村地区广泛使用的居民生活燃煤炉(如图2-1)排放的烟道气进行逡逑分析研究。逡逑■邋i邋i;邋i逡逑■悘巍z感攀_逡逑图2-1常见的居民生活燃煤炉逡逑2.3邋)万染源样品的米集逡逑2.3.1采样方法逡逑使用Tedlar袋(如图2-2)和真空泵,采集VOCs源样品,按照环境技术标推逡逑《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397-2007》中的规定,选择企业正在使用的集逡逑10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7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伯章;李敏;;能源需求放缓 供需呈“结构性”变化——2015年BP世界能源统计报告综述[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5年08期

2 李维明;;我国煤炭需求峰值预测及应对[J];发展研究;2015年03期

3 莫梓伟;陆思华;李悦;邵敏;屈航;;北京市典型溶剂使用企业VOCs排放成分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5年02期

4 焦光华;;2020年煤炭消费量预测及情景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年02期

5 周炎;钟流举;岳玎利;曾立民;张涛;;典型污染时段鹤山大气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及来源解析[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4年04期

6 莫梓伟;邵敏;陆思华;;中国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源成分谱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9期

7 高爽;金亮茂;史建武;韩斌;王秀艳;彭跃;赵丽娟;白志鹏;;轻型汽油车VOCs排放特征和排放因子台架测试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03期

8 吴方X;王跃思;安俊琳;张俊刚;;北京奥运时段VOCs浓度变化、臭氧产生潜势及来源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2010年01期

9 贾记红;陈长虹;黄成;邵敏;王红丽;陈明华;李美宁;陈居诚;陆海明;董艳强;戴璞;谢士晨;;炼焦过程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特征和组成分布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8年06期

10 何秋生;范晓周;王新明;盛国英;傅家谟;;家用炉灶燃煤过程单环芳香烃释放初步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2643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643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c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