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天然气轴向分级预混燃烧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7 14:41
【摘要】:随燃气轮机级别提高,燃气轮机燃烧室出口温度最高已接近1973K,常规贫预混燃烧即使在掺混均匀的情况下也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低NOx排放要求。燃料轴向分级燃烧技术将燃烧室轴向分成主燃区和二级燃烧区,部分燃料在二级燃烧区喷入形成低氧燃烧,实现更宽负荷范围内低NOx排放,目前已在商业燃气轮机上获得应用。然而,燃料轴向分级燃烧抑制NOx生成的内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如何将燃料轴向分级燃烧与常规贫预混燃烧结合应用于燃烧室设计仍待细致研究。论文针对1973 K燃气轮机燃烧室,采用模拟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二级负荷比例、当量比等关键参数对CO/NOx排放的影响规律,分析了轴向分级燃烧中NOx抑制机制;研究了掺混性能耦合二级关键参数对轴向分级燃烧CO/NOx排放的影响规律;设计模型燃烧器,实验研究天然气轴向分级预混燃烧特性,具体如下:1)基于Chemkin软件平台,建立了理想掺混情况下的燃料轴向分级燃烧室和贫预混燃烧室化学网络模型,研究了二级燃烧区关键参数对CO/NOx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贫预混燃烧,燃料轴向分级燃烧具有较宽的低NOx排放的工况范围,尤其在在高温情况下低NOx排放优势明显。通过NOx再燃抑制NOx生成的占比较小,最高仅4.5%,抑制热力型NOx生成是燃料轴向分级燃烧实现低NOx的主因,其中在保证燃烧稳定、CO燃尽的前提下,降低主燃区燃烧温度、缩短二级停留时间是实现低NOx排放的有效手段。2)建立化学反应网络模型,研究了主流高温烟气/二级未燃预混气掺混不均匀性和二级燃/空预混不均匀性对污染物生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掺混不均匀度的增加导致NOx、CO排放增加,且在较高的二级当量比、二级负荷比例下,掺混不均匀性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更严重。掺混性能耦合二级负荷比例、二级当量比作用时,针对NOx排放存在二级负荷比例和二级当量比的最佳值。二级燃/空预混气采用贫燃运行方式,更有利于实现低NOx排放,同时对二级喷嘴结构预混均匀性设计有更宽的容许裕度。3)设计模型燃烧器并在常压状态下开展了不同二级负荷比例、二级当量比和总当量比下的模型燃烧器燃烧特性实验研究。结果体现了轴向分级燃烧的低NOx排放特性,且模型燃烧器存在最佳二级负荷比例实现低NOx排放,而CO排放仅稍增;主流高温烟气与二级未燃预混气掺混不均匀的影响随二级负荷比例增加趋于严重。
【图文】:

数据来源,公司,燃烧温度,低排放


以及粉尘颗粒物[5],其中NOx为污染物重要组成成分。燃烧室作为燃气轮机的逡逑核心部件,如何使燃烧室在更宽负荷下稳定、低排放燃烧在国际上被重点关注,逡逑同时NOx和CO的生成都与火焰温度有关,如图1.2所示[6]。图1.2显示NOx、逡逑CO生成在稳定低排放燃烧温度范围内相互矛盾,如何解决或者平衡燃烧温度和逡逑NOx、CO排放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燃气轮机燃烧室发展的关键问题。逡逑120邋逦邋30逡逑Temperature邋;逡逑100邋-逦—range邋for逦/逦-邋25逡逑low逦:逦/逡逑s逦丨逦emissions逦丨逦/no,逦I逡逑S.邋80邋—逦/逦—邋20邋g逡逑I邋\邋丨逦''逦I逡逑c0\逦::逦\逦\逡逑0邋—^1邋i逦1逦1逦1逦0逡逑1500逦1600逦1700逦1800逦1900逦2000逦2100逡逑I’rimary邋temperature,邋K逡逑i000k^—邋c0==rce0rz匕一^500k逡逑图1.2邋NOx和CO排放与燃烧温度关系曲线图W逡逑Figure邋1.2邋Variation邋of邋the邋NOx/CO邋emissions邋with邋the邋firing邋temperatures161逡逑目前,由于国内外应用最广的燃气轮机燃烧技术为干式低NOx技术(Dry逡逑LowNOx,DLN),,通过调研GE公司DLN燃烧技术的发展,如表1.1所示,可逡逑2逡逑

示意图,分级燃烧技术,轴向,示意图


燃料轴向分级燃烧技术(Axial邋Fuel邋Stage,AFS)是指将燃料和空气分成两逡逑部分喷入燃烧室,同时燃烧室在轴线方向上分成两个区域,即主燃区和二级燃烧逡逑区,如图1.3所示,一级燃料和一级空气在主燃区完成预混燃烧,二级燃料和二逡逑级空气的未燃预混气与主流高温烟气掺混均匀后在二级燃烧区完成整个燃烧过逡逑程。逡逑3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K4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良;胡标;邓钰才;;预热式全预混燃烧系统探究[J];上海煤气;2016年01期

2 易洪斌;曾旭杰;;预混燃烧的技术应用价值和未来发展趋势[J];现代家电;2010年10期

3 冯良;李培华;金芮;;火焰离子电流法检测全预混燃烧状态的应用和探讨[J];上海煤气;2010年06期

4 徐鹏,傅忠诚;全预混燃烧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探讨[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庆;;多功能远红外线煤气灶[J];科技信息;1987年05期

6 A.C.Alkidas ,蒋国鑫;直喷式柴油机的预混燃烧[J];小型内燃机;1989年03期

7 隋春杰;杨帆;孔文俊;;旋流贫预混燃烧湍流特性的大涡模拟[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7年01期

8 李玉庆;蒋正增;;锥形反应器内甲烷空气预混燃烧数值研究[J];山东化工;2015年24期

9 张敏;;全预混燃烧技术在燃气具中的应用原理[J];现代家电;2010年08期

10 徐琼辉;詹杰民;;预混燃烧中火焰长度的变化规律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兵;向熹;胡定钢;仇明贵;;全预混燃烧技术在热水器中的节能浅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燃气分会应用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仲凌;;全预混燃烧的燃烧振荡问题[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燃气分会应用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徐鹏;傅忠诚;;燃气全预混燃烧污染物综合排放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A];中国城市燃气学会应用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鹏;傅忠诚;;全预混燃烧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探讨[A];中国城市燃气学会应用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胡定刚;;全预混燃烧在燃气热水器上的应用探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应用专业委员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侯根富;秦裕琨;;在惰性多孔介质中甲烷—空气预混燃烧火焰特性解析解[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马素刚;仲峰泉;张新宇;;乙烯/空气平面射流非预混燃烧过程的大涡模拟研究[A];第七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14年

8 侯根富;赵青根;张道岭;;一种鼓风式预混燃烧中餐燃气炒菜灶的节能效果[A];2011年福建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资料集[C];2011年

9 李源;李国岫;李洪萌;孙作宇;;掺氢生物燃气层流预混燃烧过程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一届全国燃烧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10 张其斌;武文斐;李义科;;基于Level set的小火焰模型在湍流预混燃烧中应用[A];第七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豫协;河南省耐材协会八届三次理事(扩大)会召开[N];中国建材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华;湍流预混燃烧的输运概率密度函数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2 段冬霞;低旋流喷嘴预混燃烧特性的数值和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7年

3 邢双喜;微小型燃气轮机径向旋流预混燃烧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4 刘凤国;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全预混燃烧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肖刚;基于线性涡模型的部分预混燃烧大涡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6 于宗明;可燃气阵列驻涡强化混合模型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7 张华伟;柴油机燃烧过程中多环芳香烃测量及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刘潇;低排放燃烧室设计及预混燃烧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年

9 黄燕;非预混旋流燃烧热声不稳定性的机理及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刘斌;物理、化学因素对清洁高效柴油燃烧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程;喷油策略对正丁醇汽油部分预混燃烧和排放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2 王子叶;天然气轴向分级预混燃烧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9年

3 母滨;贫预混燃烧室NOx排放的化学反应器网络模型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9年

4 钱云寿;关键参数对天然气-CO_2-空气预混燃烧等量影响研究[D];西华大学;2018年

5 王怀书;混合过程对旋流预混燃烧稳定性影响的实验与分析[D];清华大学;2017年

6 王瑞欣;燃气轮机燃烧器入口段结构对旋流预混燃烧影响的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年

7 李磊;燃气轮机燃烧优化和氮氧化物排放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8 王超;富燃氢气—空气湍流预混燃烧特性实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9 王朝晖;预混燃烧稳定性的数值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

10 李帅;丁醇柴油混合燃料对柴油机部分预混燃烧与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53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653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c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