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斜温层相变蓄热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15:37
【摘要】:尽管具备节能环保的优点,但迫于稳定供热的需求,热电联产电站的电力调峰能力却被大幅削弱,而这也加重了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问题。蓄热装置的应用有利于热电联产机组获得更大的调峰裕度,结合传统热水单罐和相变蓄热的优势,在传统热水单罐中增加相变储热介质可以大幅提升蓄热罐的储能密度。由于相变温度与供热热水温度接近,以石蜡作为相变材料,制备成金属外壳相变球并以填充床的形式布置在蓄热罐内,以汽轮机抽汽为热源进行蓄热,放热时直接向热网输送热水。为了讨论这一蓄热方式的可行性,对斜温层相变蓄热罐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首先是对蓄放热基本运行特性的研究。针对不同流量、运行温度区间等工况,对比了斜温层相变蓄热罐与传统热水单罐的运行特性。为了反映罐内温度分层效果和效率,分析了无量纲温度、斜温层厚度、蓄放热功率和容量利用率等一系列参数。实验结果显示,斜温层相变蓄热罐的冷热分层效果不及传统热水蓄热罐,但得益于石蜡相变潜热的巨大蓄热量,在放热时仍能随着符合供热需求的热水释放出更多的热量,这一优势在运行流量较低时尤为突出。在放热过程中,热水出口温度会长时间维持在相变温度附近。为了充分发挥相变蓄热的优势,建议在实际应用中采用相变温度适度高于供热水温的相变材料。随后是结合实际运行需求对复杂工况运行特性的研究。在对斜温层相变蓄热罐周期性热源条件下的放热特性研究中,发现减小蓄热时间间隔以及增大蓄热流量均能起到稳定放热热水出口温度的作用,而在各周期净输出能量相近的情况下,前者作用更为明显。此外,在斜温层相变蓄热罐循环蓄放热运行特性的研究中,发现罐内温度场以及蓄放热用时、容量利用率等参数随循环次数增加呈现“收敛”现象,且“收敛”速度与稳定后的状态与蓄放热流量、运行温度区间和蓄放热完整程度有关。
【图文】:

示意图,电站,示意图,蓄热介质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逡逑相对于单罐蓄热系统而言,由T?原理相对简单、技术难度和风险较低,双逡逑蓄热技术更为成熟,在商业运行屮的应川也1J£为普遍。戍用双罐蓄热较为著逡逑的包括美国Solar邋Two塔式太阳能屯站、SEGS邋I电站、西班牙的Andasol邋50逡逑W槽式太阳能电站和Solar邋Tres电站123L其中Solar邋Two电站采用硝酸钠和硝逡逑钾熔融盐作为蓄热丨:质,属于高温蓄热,蓄热量]05邋MW'h,可满负荷连续逡逑电3小时。西班牙塞维利亚附近的Solar邋Tres在2006年建成,是世界上首个逡逑行商业运行的具有塔式中心接收器的太卩1丨能电站。Solar邋Tres参照了邋Solar邋One逡逑Solar邋Two的技术,额定发电功率为15邋MW,采用熔融硝酸盐作为蓄热介质,,逡逑热量为600邋MW邋h,可保证15小时的迕续发电,整个电站的全年可运行小时逡逑可达6500小时。SEGS邋I电站则单纯使川?种专门设计的矿物油Caloria同时逡逑为导热介质和蓄热介质,冷、热罐温度分别为240邋°C和307邋°C。然而由于使逡逑单一导热油作为导热和蓄热介质的成木过高,因此类似的蓄热方案在其后己逡逑少被采用。逡逑

示意图,斜温层,蓄热系统,冷流体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逡逑罐,在蓄热罐上部储存下来。随着蓄热过程的进行,蓄热罐持恒定,而冷流体逐渐减少,热流体逐渐增多,斜温层逐渐下工况时,蓄热罐上侧的热流体从顶部进入放热管路,经过低后温度降低,成为冷流体,冷流体再从蓄热罐底部回到罐内。热流体逐渐减少,而冷流体逐渐增多,斜温层上移,直到抵热结束。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K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益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相变蓄热技术[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7年02期

2 聂华;;研究高温相变蓄热技术在建筑采暖中的运用效果[J];门窗;2017年03期

3 徐治国;赵长颖;纪育楠;赵耀;;中低温相变蓄热的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4年03期

4 苏德权;王方;王全福;;太阳能相变蓄热系统浅析[J];应用能源技术;2011年04期

5 孟多;王立久;;单/多层定形相变蓄热板系统的传热性能和调温效果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6 房丛丛;钱焕群;;相变蓄热技术及其应用[J];节能;2011年Z2期

7 王领华;刘欣;王海英;巩萌萌;王思峰;吕建伟;;高效相变蓄热装置结构设计及试验研究[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7年06期

8 王欣;钟俞良;李德英;;应用于建筑采暖的薄壁式相变蓄热箱体实验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8年04期

9 于瑞文;于文华;刘永强;于文奎;艾德杰;张万海;;新型复合多功能相变蓄热保温材料在北方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建设科技;2015年22期

10 曲世琳;彭莉;吴晓琼;杨利香;;太阳能热利用中相变蓄热装置优化设计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国会;张雪研;胜兴;冯革宇;;相变蓄热火墙性能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华;齐承英;张康;孔冉;;相变蓄热地板供暖房间室内空气温度场模拟与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3 汪玺;袁艳平;邓志辉;杨晓娇;曹晓玲;;相变蓄热水箱的设计与运行特性研究[A];2013年第十五届西南地区暖通热能动力及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王春强;李国建;;可移动式相变蓄热设备研究[A];浙江制冷(2013年第01期总第102期)[C];2013年

5 刘靖;王馨;张寅平;狄洪发;江亿;;高温相变蓄热电暖器蓄放热性能实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6 林坤平;张寅平;;电加热相变蓄热地板采暖模型及其热性能模拟[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佘灿明;李刚;朱大勇;王龄U

本文编号:2662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662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8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