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人字形排布的矩形微槽平板上液膜流动及换热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2 02:38
【摘要】:现有的板式蒸发冷却器上的液膜受到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影响,会往体积最小的方向收缩成溪流,换热器表面未被液膜覆盖的地方出现干斑,严重恶化了换热效果。要提高换热效率,就需要增大液膜在平板表面的铺展面积,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创新性的提出在平板表面刻人字形微细矩形凹槽的方法,该微凹槽将引导下降液膜往横向铺展,从而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本文通过冷态实验、换热实验及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这种人字形排布的矩形微槽平板上液膜的流动特性和换热特性,并在研究范围内给出了换热效果较优的凹槽设计参数。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人字形排布的矩形微凹槽有效的引导液膜横向铺展,提高了液膜润湿面积,在研究范围内,当微槽的设计参数为深0.3mm,宽0.5mm,人字形夹角120°时,表面润湿面积占比可从光板表面的62%~89%提高到84%~94%。(2)平板表面液膜换热效果受到微槽的设计参数和流体雷诺数的综合影响,在雷诺数较低时,60°的人字形排布的矩形微槽平板的无量纲出口温度是光板的1.4倍;在雷诺数较大时,该参数是光板的1.6倍。(3)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人字形排布的矩形微槽的存在,在不同布液速度下均有效提高了平板表面液膜润湿面积,当布液参数为n=4,v~*=0.59m/s时,120°、90°、60°人字形微槽平板上液膜比湿面积较光板增大47.1%、43.2%、31.3%%;通过平板温度对比得到120°人字形换热效果最好。(4)振动是一个有效提高平板表面液膜换热效率的方法,振动参数频率和振幅综合影响换热效率,在研究范围内,当振幅为2.0mm,频率为50Hz时,降膜换热效率相比无振动状态提高了27%。
【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人字形


研究技术路线

相分,方法


图 2-1 VOF 相分率描述意义Fig.2-1 The Meaning of VOF Phase Fraction Description.2 几何重构(Geo-Reconstruct)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K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席有民;余建祖;高红霞;曹学伟;;单相液体微槽散热研究进展[J];制冷学报;2008年04期

2 谢宁宁;胡学功;唐大伟;;毛细矩形微槽群表面喷雾冷却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5期

3 郝鹏飞;汪幸愉;姚朝晖;朱克勤;何枫;;疏水微槽道内层流减阻的实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09年03期

4 杨学军;蒋建政;樊菁;;矩形微槽道气体流动的速度分布[J];计算物理;2007年02期

5 赵耀华,鹤田隆治,胡学功;毛细微槽内的相变传热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5期

6 胡杭英,彭晓峰,王补宣;微槽结构和工质对槽内流动沸腾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7年03期

7 裘朱熙;;新型微槽胶片[J];化工新型材料;1982年10期

8 于新海;涂善东;王正东;马玉录;戚蕴石;;甲醇重整微槽道反应器加工工艺的研究[J];电池;2006年04期

9 李柱国;现代汽车发动机微槽轴承性能分析[J];内燃机配件;2004年02期

10 蒋利民,李建宇,罗剑;微槽电刷镀[J];材料保护;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海成;张劲柏;范月华;;电极驱动微槽道流动数值模拟计算[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王云峰;张天润;张文武;郭春海;;复杂曲面零件表层微槽激光加工技术研究[A];特种加工技术智能化与精密化——第17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17年

3 王利民;葛蔚;陈飞国;;拟颗粒模型模拟气体微槽道流动[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樊菁;蒋建政;;变截面微槽道气体流动中的三维效应[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王云峰;张天润;张文武;郭春海;;复杂曲面零件表层微槽激光加工技术研究[A];第17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7年

6 周继军;廖文裕;佘汉佃;刘睿;张政;;并联矩形微槽道在高热流密度下的静态不稳定现象[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魏琪;;基于熵产最小的微槽冷却热沉优化设计[A];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孙江宏;马_";李诗凝;王海兴;;微槽放电分解二氧化碳发射光谱诊断[A];第十八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摘要集[C];2017年

9 李博文;姚朝晖;;基于LBGK方法的微槽道流动特性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于娟;曾永彬;朱荻;;移动式阴极微槽电化学抛光技术研究[A];第17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俞慧友;“微槽群”破解大功率LED灯散热魔咒[N];科技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中妃;切削高温合金GH4169的前刀面微槽刀具设计及切削性能研究[D];贵州大学;2019年

2 张龙;硬脆性材料微磨削尖端诱导脆裂切断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3 胡学功;高性能微槽群相变散热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5年

4 聂雪磊;微槽群结构热沉内流动和复合相变传热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5 李艳;水平螺旋微槽管壁面升膜传热传质机理及在海洋平台海水淡化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蒋宏婉;切削40CrMnMo的硬质合金刀具前刀面微槽创新设计研究[D];贵州大学;2017年

7 朱恂;速度滑移及温度跳跃区微尺度通道内的流动与换热[D];重庆大学;2002年

8 寇志海;蒸发薄液膜及新型微槽平板热管传热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伟;微槽表面喷雾冷却换热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10 屈晓凡;微小空间内光合细菌产氢行为及鼓泡强化产氢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立;人字形排布的矩形微槽平板上液膜流动及换热特性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

2 杜尚霖;切削40CrMnMo微槽刀具二次设计及其影响研究[D];贵州大学;2019年

3 谭一丁;刀具前刀面微槽的多软件集成设计[D];贵州大学;2018年

4 刘杨;涂层硬质合金刀片前刀面梳齿形微槽设计研究[D];贵州大学;2018年

5 丁乙傜;基于毛细芯微槽蒸发器供液特性的数值模拟[D];中国计量大学;2017年

6 李颖;平板微槽热管阵列的传热性能及结构优化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8年

7 周旋;5A06铝合金微槽道薄板件等温振动辅助成形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8 娄泽;发动机关键摩擦副减摩微结构表面切削加工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17年

9 李胜华;壁面粗糙度和加工缺陷对微槽道流动的影响模拟[D];天津大学;2007年

10 唐吉仁;不等宽微槽道平板热管的研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75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675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8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