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甘南藏区热电沼气联供系统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7 00:43
【摘要】:我国甘南藏区海拔较高,冬季气候严寒。藏区居民居住分散,冬季常用煤炭和干牛粪采暖,用能方式十分落后,能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与此同时,甘南藏区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资源十分丰富,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供能的潜力巨大。为了有效解决藏区建筑供能的问题,实现太阳能和生物质能高效清洁利用,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农牧民生产生活习惯、建筑结构、实际需求进行调研,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资源,在甘肃省合作市上浪坎木村一座建筑面积为170 m~2含有被动式阳光间的单体建筑上搭建了一套热电沼气联供系统,该系统以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为能量输入,可以为用户提供冬季采暖、生活用电、生活热水和炊事燃气,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用能需求。通过对该系统进行整个采暖季的现场测试,揭示了系统在实际工况下的供能性能,评价了系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并对系统进行能量分析,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对系统提出优化,并分析优化后系统性能。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于太阳能主被动联合采暖子系统,在极大部分测试时间里都可以完全满足建筑需热量要求,仅在最冷月份系统供热量略低于建筑需热量,在整个采暖季系统的供热量占建筑总需热量的94.4%,当环境平均温度高于-4.1℃时,系统可以完全满足建筑采暖需求,当日平均太阳辐射量在最冷月份低于15.9 MJ/m~2时,系统的供热量不能满足建筑需热量要求。(2)对于光伏发电子系统,在测试期间日均发电3.1 kWh,实际光电转化效率为7.6%,在大部分测试时间内,发电量均高于用电量,剩余的发电量可储存在蓄电池中。在发电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依靠蓄电池组来满足用电需求,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得到了光伏子系统日发电量与太阳辐射量和环境温度的关系,太阳辐射量对光伏发电量呈正相关性,环境温度呈负相关性。(3)对于太阳能恒温发酵子系统,测试期间内发酵温度稳定在28℃左右,系统共处理羊粪2.7 m~3,累计产沼气95 m~3,沼气池日均产气0.76 m~3,平均甲烷含量为52.4%,虽然日产沼气量有所波动,但依靠储气袋的调节同样可以为用户连续提供炊事燃气,满足用户的燃气需求。(4)分析整个系统在最冷月12月份和1月份的能量分布情况,系统共输入能量10513 kWh,输出能量4536 kWh,系统输出能量和散热损失分别占总输入能量的43.1%和43.9%。优化集热器储热水箱位置后系统的输出能量提高了39.3%,对建筑添加外保温后节能率提高22.8%。(5)系统初投资为41055元,动态投资回收期为7.5年,相比于传统用能方式,该热电沼气联供系统每年可节约6908元,相当于减少燃烧标煤约6.5 t,可减少CO_2、粉尘、SO_2、NO_x依次分别为16.1 t、4.4 t、0.49 t、0.24 t。综上可知,基于太阳能与生物质能的热电沼气联供系统在甘南藏区的使用与推广,改变了当地落后的用能方式,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农牧民室内的舒适度。同时,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改善了自然环境,本课题可用以指导可再生能源供能系统在不同地区的优化设计和推广应用。本文创新点:(1)利用藏区丰富的太阳能与生物质能资源并结合当地建筑结构,首次在严寒藏区搭建了热电沼气联供系统,并进行了整个采暖季的测试,揭示了整个采暖季严寒藏区热电气联供系统的性能,并基于全生命周期对系统的经济性、节能性和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2)理论揭示了热电沼气联供系统性能受该地区环境因素的影响机理。
【图文】:

原理图,光伏发电,原理图,低温工质


甘南藏区热电沼气联供系统性能研究区带正电,这样 PN 结两端产生电压,这就是光光热系统将低温工质转化为高温蒸汽,再通过汽统中的低温工质通过吸收太阳能使其升温变成高热成高温高压蒸汽,蒸汽通过汽轮机做功输出电统中的储热系统维持发电机工作[56]。

光热,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


6图 1.2 光热发电原理图Fig.1.2 Diagram of PT power generation在太阳能发电的材料与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95出硅太阳能电池,这是光伏发电系统核心部件。根分为无机与有机太阳能电池。随后对于太阳能电池日本首次提出钙钛矿材料太阳能电池,,随后各国科 年韩国将该材料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以后,世界各国积极开展光伏发电的相关研究工作低了光伏组件的成本,加快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光伏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比例将从 2020 年右[57-60]。现有的太阳能光伏组件主要有多晶硅和单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8;TK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青海省农村沼气建设形势喜人[J];青海农牧业;2006年04期

2 童林金;;农村沼气建设的现状及策略分析[J];山西农经;2019年03期

3 刘小英;;沼气技术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发展建议[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年05期

4 张振国;;我县农村沼气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J];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20期

5 张燕;;高平市推广农村沼气技术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建议[J];科学之友;2011年17期

6 郑时选;;对加强沼气技术标准编制和实施的认识[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9年06期

7 ;《农村沼气技术500问》摘选[J];中国沼气;2009年05期

8 贾志安;;沼气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综合利用[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09年04期

9 刘红梅;修伟明;杨殿林;朱能敏;;华北地区户用沼气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沼气;2008年01期

10 汪力斌;刘启明;;农民视角下的农村沼气技术推广——基于江西、湖北、河南和山西四省的调查[J];农村经济;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沼气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研讨会 前言[A];沼气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9年

2 张宾鸿;;应用沼气技术建设生态家园——关于农能建设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发展的思考[A];农村沼气发展与农村小康建设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3 刘英;胡启春;吴力斌;;世界沼气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简述[A];农村沼气发展与农村小康建设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4 曹群芳;;综合利用沼气技术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A];金华生态·人居环境城市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杨利剑;陈政;;人工沼气技术在农村家庭清洁能源开发中节能减排价值与应用方法研究[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张平;;沼气技术小技巧 解决多年大难题[A];沼气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9年

7 陶仁;;农村户用沼气池几种出料设备的比较[A];创新沈阳文集(A)[C];2009年

8 赵玉凤;;开展南南合作,推动我国沼气技术进入国际市场[A];农村沼气发展与农村小康建设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9 关婷卉;杨明富;;关于农村沼气技术综合开发与利用的探索[A];经济策论(上)[C];2011年

10 邓光联;李克伦;李唏;张蓓;;沼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论坛生物质开发与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陶镜羽;三国多举措发展沼气燃料[N];中国电力报;2017年

2 彭丽 何奕忻;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和管理都需加强[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记者 师晓京;沼气技术超越能源领域[N];农民日报;2000年

4 刘英;引进新型专利可破解寒冷地区沼气技术难题[N];锡林郭勒日报;2009年

5 高文化;古丈沼气技术推广 护了山 肥了田 增了产[N];农民日报;2009年

6 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江绣屏 洪晨;贴心服务引来消费活水[N];湖北日报;2009年

7 次旦卓嘎;西藏前三季度培训农牧民超14万[N];消费日报;2009年

8 通讯员 唐建设;零陵沼气技术服务到农家[N];永州日报;2009年

9 记者邓建华 通讯员陈月花;我省使用沼气农户已达31.2万户[N];海南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李铮 通讯员 赵利英;濮阳11万户沼气用户受益“低碳经济”[N];河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彭新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沼气技术采纳行为及绿色补贴政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2 马力;沼气技术推广对农户沼气利用行为及炊事能源消费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航;甘南藏区热电沼气联供系统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2 陈劲松;甘肃省沼气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殷卓臣;益阳市农村沼气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4 陈帆;环境友好技术推广过程中组织建设的作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任永平;吸附法分离提纯沼气技术研究及装置设计[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6 柏清玉;农户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7 韩连军;沧州地区农村沼气应用技术及可行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8 王丽佳;基于沼气技术的生物质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9 王学涛;新型高效户用沼气发酵装置试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2年

10 艾可拜尔·阿不力米提;塔里木盆地南缘农村有机垃圾资源化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826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6826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0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