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可燃性混合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运行安全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9 03:45
【摘要】:内燃机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动力设备,在运行时有大量的热量通过排气余热的形式散失,开展内燃机的余热回收不仅能提高内燃机效率,而且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及环境效益。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作为一种高效的余热回收技术手段,其循环工质的物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系统的性能,所以系统循环工质的选择非常重要。针对由于内燃机排气具有温度高的特点,将某些热力性能优良、环保性能好但可燃的小分子碳氢工质与阻燃剂二氧化碳混合,形成与高温排气相匹配的高效、环保、安全的混合工质。但在实际应用中,混合工质不可避免的从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中泄漏出来,在环境中浓度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存在燃烧爆炸的风险。目前,尚无基于系统运行层面的可燃碳氢/CO_2混合工质泄漏后的安全问题研究。因此,本文将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运行层面,研究工质泄漏后的安全问题,旨在构建系统、全面的安全评价体系,对系统及工质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风险规避措施,提高系统运行安全性。本文构建了针对内燃机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三层级安全性评价体系,包括泄漏浓度场分析,爆炸风险评估和风险规避措施的制定。首先利用CFD方法对混合工质泄漏后的浓度场进行仿真模拟,并结合TNT当量法对工质泄露后的爆炸风险性进行评估,最后通过对不同影响因素下浓度场分布及易爆区域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风险规避措施。以实验室柴油机余热回收系统为原型,对丙烷/CO_2混合工质泄漏后的安全性进行了安全评估;并基于已构建的三层级安全评估模型,对不同碳氢/CO_2混合工质泄漏后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工质泄漏后的浓度分布是在泄漏初动量、通风条件、重力及房间内障碍物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随着泄漏时间的增大,各个损伤半径的范围不断增大;冲击波超压的值随距离的增加不断衰减;当混合工质中HC配比为0.4时,易爆区域只集中在泄漏口上方的区域,碳氢类配比不宜超过0.4;通过分析不同监测点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当气体监测装置安装在屋顶上方时,能在1s内及时监测出泄漏的发生。爆炸后的破坏效应从丙烯/CO_2到丙烷/CO_2,丁烷/CO_2,戊烷/CO_2,随着可燃组元分子量的增大而依次增强。研究表明,对可燃碳氢/CO_2混合工质实际应用于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泄漏风险预测,提出针对性规避措施,可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设备损毁,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对可燃碳氢/CO_2混合工质实际中的风险评估,可以促进混合工质安全性的研究。本文提出的安全评估模型,不仅适用于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碳氢/CO_2混合工质,还适用于其他可燃工质与制冷及热泵系统。
【图文】:

系统安全评价,朗肯循环,模型流


图 2-1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安全评价模型流程图Figure 2-1 Risk assessment modeling flow diagram风险识别工质发生泄漏后,会在环境中进行扩散,与空气进行混合。当浓度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形成易爆区域。所谓易爆区域,指的是浓度介于工质燃烧下限与燃烧上限之间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一旦遇到明火即会发生爆炸。风险识别是本评价体系的第一阶段,主要利用 CFD 对气体泄漏扩散的浓度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通过对浓度场的分析,探究工质泄漏扩散模式。8

模拟结果,文献,风险评估


图 2-2 模拟结果与文献[52]对比Figure 2-2 Comparison of simulated results with reference [52]模拟结果与文献中结果的相对误差如图 2-2 所示,从图中可以发现,在泄漏时间为 50s 和 100s 时,最大相对误差分别是 6%和 5.8%;平均相对误差是 2.1%和 3.3%。误差值很小,相对误差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因此认为模型能准确的预测气体泄漏扩散,在本文的后续模拟中,也采用了相同的模型。风险评估混合工质泄漏到环境中,浓度不断积累,一旦超过了一定范围,在点火源存在的情况下,便有燃烧爆炸的风险。由于爆炸的破坏效应是由冲击波超压决定的,超压值的大小决定了对室内人员及建筑的损伤程度。所以,这一部分采用工程实际的方法对工质爆炸后果进行分析,,通过对冲击波超压值进行计算,对其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应用 TNT 当量法进行爆炸风险评估,能够在泄漏发生后快速对可能造成的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K4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月琴;张增刚;王夏冉;;室内天然气泄漏爆炸的定量计算[J];煤气与热力;2013年09期

2 杨昭;彭继军;赖建波;;混合工质贮罐外泄可燃性分析[J];爆炸与冲击;2007年04期

3 任挪颖;晏刚;颜俊;吴业正;;自复叠制冷循环中混合工质泄漏性能的研究[J];低温与超导;2007年01期

4 杨昭;彭继军;黄海涛;;R245fa阻燃特性理论与试验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6年04期

5 朱智富;汽车废热利用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张锐,陈光明;R502新型替代制冷剂爆炸极限实验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5年02期

7 王怀信,刘方,马利敏;空调循环中HCs/阻燃剂混合工质的泄漏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1期

8 田贯三,马一太,杨昭;含有阻燃组元的可燃制冷剂爆炸极限的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3年03期

9 杨昭,童春荣,张世钢,赵毅;低沸点可燃组元混合物贮运过程动态可燃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1年03期

10 谭智超;王如竹;;利用汽车发动机废热的制冷/空调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探讨[J];新能源;1999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于义成;室内燃气泄漏扩散模拟及爆炸后果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廖倩雯;天然气瞬时泄漏扩散及燃爆区域划分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041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7041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4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