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自发射流与叶顶凹槽耦合抑制涡轮叶尖泄漏的数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3 03:00
【摘要】:燃气轮机作为一种动力机械装备,在我国能源发电和舰船应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转子叶顶间隙泄漏流的存在,对叶片轴向载荷、油耗等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间隙泄漏流进行抑制一直是涡轮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当前采用单一抑制方法和常规设计抑制叶尖泄漏的潜力已接近极限。本文将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来研究自发射流和叶顶凹槽耦合对涡轮叶尖泄漏流的抑制影响。首先以低速平面叶栅为研究对象,暂不考虑泄漏流动对通道主流的影响,考察了单排自发射流孔数、多排自发射流的排列方式叶尖泄漏的抑制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压力面射流耦合单凹槽模型的泄漏抑制技术,筛选出与之匹配的复合被动耦合方案,最终获得了比单一控制方法更优的泄漏抑制效果。为具有良好的流体耦合特性的自发射流耦合叶顶凹槽叶型的设计奠定了基础,并且对自发射流和叶顶凹槽两种被动抑制方式之间的流体耦合机理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提出在自发射流组合凹槽模型内加置沟槽方案,得到了4种不同沟槽类型及尺寸的抑制间隙泄漏效果。在三维真实模型下,对自发射流和叶顶凹槽耦合开展研究,模拟计算5种典型自发射流耦合叶顶凹槽的抑制间隙泄漏效果,获取了各叶型的间隙泄漏量、马赫数和流线分布以及叶片周向载荷分布。结果表明,自发射流耦合单凹槽抑制间隙泄漏效果较单一控制方法效果更好。在此基础上,增加凹槽,能进一步提升抑制涡轮间隙泄漏效果。此外,合理的自发射组合双凹槽能放大强化流体耦合作用,典型的有中间射流耦合双凹槽和压力面射流耦合双凹槽叶型,不合理的组合无助于甚至恶化流体耦合效应,如吸力面射流耦合双凹槽。最后,考虑到一些真实工况因素可能对二者的流体耦合存在影响,因此建立了三维的流场模型,模拟了叶栅进口温度、进口冲角以及端壁运动等真实工况因素对自发射流耦合叶顶凹槽抑制叶尖间隙泄漏流的影响,并对其叶尖马赫数和流线分布、叶片周向载荷分布进行了分析。综上可发现,利用自发射流和叶顶凹槽耦合模型对涡轮叶顶间隙泄漏流进行抑制这一构想具有一定的潜力和研究价值,并确定了将来的课题研究继续开展的方向。
【图文】:

叶尖泄漏,燃气轮机


第 1 章 绪 论第 1 章 绪 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燃气轮机作为一种重要的动力叶轮机械(图 1-1a ),其发展代表着我国重型设水平,并且在国防、能源和交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独立研制气轮机的核心技术掌握在美、英等少数国家手中,而我国研制燃气轮机起步早但展较慢,因此在这方面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1]。因此,发展自主燃轮机关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对加强我国能源及国防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

机匣,叶尖,方案,肋条


第 1 章 绪 论条,单边吸力面肋条、以及双边肋条(即凹槽)。有学者研究发现吸力面肋力面肋条[24]抑制泄漏效果不理想。文献[25-26]通过分析凹槽的肋条宽度和漏的影响,得出叶顶加置凹槽可有效抑制间隙泄漏流。不仅如此,有学者凹槽的前缘开口或者尾缘开口对叶场流动和叶顶间隙损失均存在影响[27]。泄漏量,不少学者还分析了凹槽状叶顶的传热特性以及凹槽形态对轴流风动叶气动性能的影响[28-32]。此外,有学者提出新的创新点,,叶学民[33]等研双凹槽对轴流风机气动性能和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叶顶加装双凹泄漏流量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随开槽深度的增加而趋缓。Joo 等[34]发现组小翼可以明显控制间隙泄漏流。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K4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成勤;张靖煊;林峰;黄伟光;;轴流压气机叶栅非定常叶顶泄漏流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年10期

2 杜娟;林峰;陈静宜;Mark H Ross;Joshua D Cameron;Scott C Morris;;跨音速转子叶顶泄漏流/主流交界面的前移机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6期

3 樊会元 ,林振瑶;迷宫活塞压缩机泄漏流[J];压缩机技术;1989年03期

4 王昊;吴亚东;欧阳华;;压气机叶顶泄漏流振荡周向传播特性的数值模拟[J];航空动力学报;2017年03期

5 傅鑫;曹永华;张一彬;朱超;;基于一种泄漏流边界模型的封严篦齿分析方法研究[J];兵工学报;2017年04期

6 杜娟;林峰;张宏武;黄伟光;;某跨音速轴流压气机转子叶顶泄漏流的非定常特征[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5期

7 曹丽华;王佳欣;李盼;云爱霞;;汽轮机叶顶间隙泄漏流结构及高损失区分布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年07期

8 杜娟;林峰;张宏武;黄伟光;;跨音速轴流风扇转子叶顶泄漏流的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12期

9 张燕峰;楚武利;吴艳辉;;跨音速轴流压气机间隙泄漏流流动特性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08年05期

10 金光远;吴亚东;欧阳华;杜朝辉;;小流量下周向弯曲叶片叶顶泄漏流特性的实验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中平;程涛;;燃油齿轮泵的流量计算[A];中国航空学会控制与应用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宁方飞;吴晶峰;;叶尖泄漏流的RANS-LES组合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王瑞东;刘存良;朱惠人;;带叶身斜下吹气膜孔的端壁泄漏流冷却数值研究[A];中国航天第三专业信息网第三十八届技术交流会暨第二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发动机热管理技术[C];2017年

4 潘潇;王文平;李述林;肖若富;;叶轮结构形式对离心式燃油泵性能的影响分析[A];探索 创新 交流(第7集)——第七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上册)[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刘星 来扬;长治苯胺泄漏流毒深远[N];中国青年报;2013年

2 记者 张辉、王晓东、樊江涛;我省全力以赴组织防污抢险[N];河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娟;跨音压气机/风扇转子叶顶泄漏流动的非定常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0年

2 李成勤;低速轴流压气机平面叶栅叶顶泄漏流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年

3 胡建军;自发射流抑制涡轮叶顶间隙泄漏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4 喻雷;涡轮叶尖间隙流动与换热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5 王大磊;跨音速高压涡轮转子叶尖间隙泄漏流动及控制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6 刘尹红;VNT向心涡轮内部流动特性及激波调制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陈金鑫;微型轴流风扇叶顶间隙流动及非定常现象的数值计算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8 张洪;燃气透平叶片冷却通道及叶顶间隙流动和换热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杨彤;计及动静干涉的涡轮气动性能变化及其诱发振动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10 芮宏斌;汽车发动机冷却风扇叶顶间隙泄漏流动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长安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香兰;自发射流与叶顶凹槽耦合抑制涡轮叶尖泄漏的数值研究[D];燕山大学;2018年

2 王佳欣;汽轮机叶顶间隙泄漏流动机理及损失机制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8年

3 白冰;轴流压气机非定常叶顶泄漏流周向传播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4 杨江;叶尖间隙泄漏流对涡轮外环表面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5 高立朋;周向单槽位置对轴流压气机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6 李煜;叶顶泄漏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7 王沛;压气机叶顶泄漏流动的控制策略及其扩稳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8 张樱玮;混流涡轮导流叶片设计及分析[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李鹏敏;叶顶形态对轴流风机性能及叶片动态特性影响的数值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10 刘袁春;物料泄漏源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10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710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f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