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油定时与进气压力耦合作用对低负荷RCCI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K401
【图文】:
图 3 NOx、碳烟、UHC 和 CO 排放量的 φ-T 图[6]Fig. 3 NOx, 碳烟, UHC and CO yields in φ-T diagram作为早期提出的低温燃烧模式,均值充量压缩着火(Homogeneous ChargeCompression Ignition, HCCI)燃烧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1983 年,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机械工程系的 Najt 和 Foster[7]首先提出了均质充量压缩着火燃烧。HCCI 燃烧在着火前燃料与空气均值混合,稀薄的可燃混合气和较低的燃烧温度能够实现 NOx和碳烟的零排放。HCCI 燃烧还能够降低燃烧持续期和散热损失,从而提高热效率[8]。很难对 HCCI燃烧的燃烧过程进行控制。首先,HCCI 主要受化学动力学的影响,很难实现对着火时刻和燃烧相位的控制;其次,HCCI 燃烧燃烧速度过快,无法对其放热率进行控制[9]。过于集中的放热导致压力升高率峰值和缸内压力峰值过高。因此,HCCI 燃烧很难向大负荷拓展。为了避免 NOx和碳烟的大量产生,燃料与空气混合时间不能太短。为了着火时刻、燃烧相位以及燃烧速度进行控制,从而向更大负荷拓展,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时间不能太长。鉴于此,一些学者提出了部分预混燃烧(Partially Premixed Combustion, PPC)的研究。日产公司的 Shuji Kimura 等人[10]通过对柴油发动机燃烧排放的试验研究,提出了一
图 4 影响燃烧的因素对废气排放和热效率的影响 Effects of Each Combustion Factor on Exhaust Emissions and Thermal Eff学的 Christof Noehre 等人[11]在柴油发动机上进行了 PPC 燃烧的发动机转速为 1090rpm 和 1400rpm,压缩比为 17.1、14.3 和 12果表明,为了打破 NOx-soot 的 trade-off 关系,需要将 EGR 率增比降低到 12.4。这会大幅度增加 HC 和 CO 排放,降低热效率,需要较高的 EGR 率,主要是因为柴油活性较高,滞燃期较短。油着火滞燃期,从而提高柴油与空气的混合时间。为了增加柴油需要使柴油喷油定时提前,但是柴油挥发性较差,过于提前的喷壁。采用低活性燃料进行 PPC 燃烧能够提高滞燃期,增加燃料与对高 EGR 率的需求。常见的低活性燃料,如汽油、甲醇、乙醇,喷油定时较早时不容易产生湿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陈永锴;新式喷油泵及其调整方法[J];车用发动机;1988年06期
2 张世康;柴油机的启动故障及其判断[J];石油机械;1988年02期
3 张育华,胡国栋;柴油机喷油定时微电脑优化实时控制系统的研制[J];内燃机工程;1988年01期
4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陈永锴;新式喷油泵及其调整方法(续)[J];车用发动机;1989年02期
5 陈德福,叶纲宣,刘耀庭,钟鸿炜,周光岩,陈彬;车用柴油机电子控制喷油定时系统的研制[J];内燃机工程;1990年01期
6 黄银娣;杨宏伟;;日产柴油机电控喷油定时系统的结构与维修(待续)[J];汽车维护与修理;1998年12期
7 吴学舜;刘智;韩志强;;混合气浓度与喷油定时耦合对柴油机排放物和热效率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文;2019年01期
8 A.Tenshoh,姚振卿;高速柴油机的电子喷油定时控制装置[J];车用发动机;1984年01期
9 蒋潇;;柴油机喷油定时的检查与调整[J];江苏船舶;2006年02期
10 花彩虹;贾正宇;;喷油定时对柴油机经济性和排放的影响[J];科技资讯;2008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胡海平;吴志军;胡宗杰;张晓辉;范钱旺;;喷油参数对GDI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影响的研究[A];200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罗丽;徐斌;吴健;马志豪;王战成;;喷油提前角对燃用生物柴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赵洪江;;电控组合泵柴油机达欧Ⅲ排放的性能优化方向[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马忠科;;MAN L3240(TIERII)柴油机VIT技术的介绍及应用研讨[A];第七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北内集团总公司 翟绪茂 许小江;喷射系统的设计改进[N];中国汽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战强;重型柴油机可变气门系统的开发及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2 于文斌;基于混合与化学反应协同作用的混合燃烧控制策略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陈礼勇;高效清洁燃烧系统管理控制单元的开发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鹿盈盈;重型柴油机低温燃烧及燃烧路径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郭树满;高压共轨柴油机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的开发及喷油一致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博仑;喷油定时与进气压力耦合作用对低负荷RCCI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D];西华大学;2019年
2 卢丰翥;基于虚拟仪器开发的内燃机燃烧分析系统对混合燃料燃烧特性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3 张少朋;高压共轨柴油机怠速性能优化控制研究[D];西华大学;2014年
4 宋涛;车用柴油机高压共轨喷射系统参数优化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王海波;分层燃烧GDI发动机燃烧过程的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童开军;柴油机电控系统的控制算法与仿真[D];东北大学;2008年
7 李苏琪;点燃式重油发动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过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8 张亮;喷射参数对共轨柴油机燃烧、排放的影响及其优化[D];吉林大学;2008年
9 贾倩倩;小型航空二冲程直喷汽油活塞发动机燃油喷射及燃烧特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10 谭文政;缸内直喷汽油机工作过程三维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20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720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