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内螺旋扰动交变流对流传热强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K172
【图文】:
1 绪论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自 2011 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8》,自 1978 年以来,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逐年上升,尤其是近 20 年,上升速度飞快[1]。自 2009 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2]。到 2017 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达到 449000 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 60.4%,18.8%和 7%[1],如图 1-1 所示。由于 富煤缺油少气‖的特点,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天然气进口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对能源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亿吨,占世界 CO2排放总量的 27.6%[4],如图 1-2 所示。国际能源署的调查数据显示,2017 年全球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 CO2年排放量中约三分之一来自中国。为减缓碳排放增长,中国提出在 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CO2排放比 2005 年减少60 65%[3]。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除了造成 CO2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以外,还会引发雾霾、酸雨、重金属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海栋;;换热器强化换热的应用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8年08期
2 潘朝峰;葛忆茹;陈宁;王军;张东辉;;脉动强化换热的研究与进展[J];中外船舶科技;2017年02期
3 林梦;欧阳新萍;袁道安;;管外冷凝强化换热管的结构及发展趋势[J];能源研究与信息;2015年03期
4 董們,郝平;换热器人工粗糙壁面强化换热研究[J];流体工程;1988年11期
5 曹玉璋,赵令德,朱谷君;管内流体振荡强化换热的机理探讨[J];航空动力学报;1989年02期
6 王亚杰;孙晓明;段祖武;;L10(T)空调机的研制[J];通风除尘;1989年03期
7 朱业樵;赵天玉;;空调用液 气式换热器的强化换热分析与主要节能强化措施[J];节能;1989年07期
8 李林星;陈威;宋忠源;朱倩;;泡沫金属对射流冲击强化换热的影响[J];制冷;2016年01期
9 胡志明;袁益超;孟凡茂;;凝汽器强化换热管的研究与应用[J];能源工程;2015年05期
10 霍喜军;刘巨保;张强;;内外流动介质下强化换热管耦合传热数值模拟[J];石油化工设备;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梦;欧阳新萍;袁道安;;管外冷凝强化换热管的结构及发展趋势[A];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陈建红;欧阳新萍;李辉;;制冷强化换热管实验台测控系统的研制[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常春;;极端热流条件下熔融盐在吸热管内流动传热与强化换热研究[A];首届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论文集[C];2015年
4 高青;李明;江彦;于鸣;乔广;;地下换热器回填传热模拟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建红;欧阳新萍;熊高鹏;姜涛;薛娜;;几种管外凝结强化管的传热试验及分析[A];中国制冷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肖鹏;申峰;刘赵淼;;微通道中矩形微凹槽内流场的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何雅玲;陶文铨;刘迎文;黄竞;刘启斌;唐连伟;陶于兵;杨卫卫;;新型制冷技术与强化换热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赵义逢;;毛细蒸发弯月面在电场作用下的传热特性[A];第十二届长三角能源论坛——互联网时代高效清洁的能源革命与创新论文集[C];2015年
9 支浩;汤慧萍;朱纪磊;;换热器的研究发展现状[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10 吉亚萍;李萌;张大鹏;郭训虎;;二维入口段方形粗糙元微通道强化换热的数值模拟[A];中国燃气运营与安全研讨会(第十届)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马庆涛;汽轮机凝汽器自动除垢强化换热装置的研发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凤;管内螺旋扰动交变流对流传热强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邓海飞;聚变堆内高热流部件强化换热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魏然;平板型超蒸发强化换热部件的设计与制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4 孟继安;基于场协同理论的纵向涡强化换热技术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03年
5 柴磊;周期性扩缩微通道单相及两相流动传热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6 马可;基于热管技术的磨削弧区强化换热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7 段德荣;弹性管束流体诱导振动强化换热与疲劳强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8 郭剑;管内强化换热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唐新宜;矩形通道内流动与强化传热的实验与数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冯丽丽;火电机组直接空冷凝汽器空气侧强化传热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旭;片式散热器自然对流强化换热及工程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2 王永龙;自激振荡脉冲射流强化换热及流动特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
3 高榕;强化管表面污垢生长特性的非加速实验测试与模拟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范晓宙;螺旋缠绕管强化换热性能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张嘉辉;三元氯化盐相变蓄热特性及强化换热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6 张奥林;EHD作用下气泡动力学行为及强化换热机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7 葛忆茹;低频脉动流强化换热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年
8 陈思锴;新型涡节强化换热管管内传热与流动阻力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9 杜博文;复杂带肋通道内脉动蒸汽流强化换热研究及流动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10 刘黎飞;热管强化换热太阳能热电联产系统供暖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30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730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