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共轨喷油器及油管流固耦合传热与强度数值模拟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02 00:51
【摘要】:当前,柴油机的高增压比、高功率密度的发展需求推动了高压共轨技术的快速飞跃,然而这也使得高压共轨柴油机中的关键零部件,如喷油器和高压油管热负荷以及机械负荷大幅度增加,都对柴油机的可靠性提出了严峻要求,因此开展对高压油管的力学特性以及喷油器的热强度进行精确的分析以合理控制负荷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首先针对共轨系统中的高压油管受到高压高频冲击产生的破裂和漏油的失效性问题,通过建立了高压油管-燃油耦合模型,采用流固耦合数值仿真方法对高压油管进行了力学分析,并与实测振动数据对比,分析了油压的高频冲击引起的油管疲劳破坏的主要原因,同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预紧力大小、密封面开槽以及自增强技术对高频冲击的影响规律。仿真分析表明:未经强化时,油管在工作压力下的最大应力为328.16 MPa,且最大应力部位位于油管内壁面;经过自增强强化后,油管在工作压力下最大应力为234.64 MPa,最大应力位置从内壁面转移到中间层壁面,最大应力下降了28.5%,这表明采用自增强工艺能够有效提高油管的承压能力,降低壁面应力以延长油管的使用寿命。其次,围绕喷油器的散热冷却问题,建立了喷油器-燃油、冷却液耦合模型,采用了实际工作状态的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对喷油器进行了两轮交叉迭代的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喷油器喷射孔处的温度最高,最高能达到231.1℃,在流固耦合传热分析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热负荷及机械负荷对喷油器进行了热-固耦合强度分析,重点分析了冷却液温度对散热性能的影响,并对应力集中区域从降低冷却液入口温度以强化散热和结构优化两方面进行了优化,研究发现:冷却液入口温度的降低可以有效降低喷油器温度,进而降低热应力,当冷却液入口温度从75℃降低到35℃时,喷油器最高温度降低了12.93%。在此基础上,对蓄压腔法兰连接部位进行1 mm加厚可以有效减少应力集中,通过两方面的优化可使叠加应力降低18.6%。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K423
【图文】:
图 1-3 高压共轨喷射系统总图[21]Figure 1-3 High-pressure common rail injection system图 1-4 高压共轨喷射系统实物图[22]Figure 1-4 High pressure common rail injection system physical figure众多学者针对共轨喷射系统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
6图 1-4 高压共轨喷射系统实物图[22]re 1-4 High pressure common rail injection system physical f学者针对共轨喷射系统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并取得了嘴的喷射特性、电磁阀的响应速度以及高压油管的oteriou C 等[23]通过测试证实了柴油机在工作压力即气液两相态;A Sou[24]等人建立了二维喷嘴可视对空穴现象产生的影响,结论指出:两者对空穴,而非雷诺数。Suh H K[25]等人建立了二维喷油嘴比(L/D)下油嘴的喷雾特性;OdaT[26]等使用放大阀偏心对喷油雾化的影响。2007 年 Zhi[27]等建立了学模型,采用分区迭代的耦合方法进行了仿真,并:控制室中的进出节流孔直径对喷射性能的影响
本文编号:2737510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K423
【图文】:
图 1-3 高压共轨喷射系统总图[21]Figure 1-3 High-pressure common rail injection system图 1-4 高压共轨喷射系统实物图[22]Figure 1-4 High pressure common rail injection system physical figure众多学者针对共轨喷射系统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
6图 1-4 高压共轨喷射系统实物图[22]re 1-4 High pressure common rail injection system physical f学者针对共轨喷射系统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并取得了嘴的喷射特性、电磁阀的响应速度以及高压油管的oteriou C 等[23]通过测试证实了柴油机在工作压力即气液两相态;A Sou[24]等人建立了二维喷嘴可视对空穴现象产生的影响,结论指出:两者对空穴,而非雷诺数。Suh H K[25]等人建立了二维喷油嘴比(L/D)下油嘴的喷雾特性;OdaT[26]等使用放大阀偏心对喷油雾化的影响。2007 年 Zhi[27]等建立了学模型,采用分区迭代的耦合方法进行了仿真,并:控制室中的进出节流孔直径对喷射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霞;王芬;刘菊燕;蒋兆晨;王谦;;柴油机喷嘴结构对喷雾特性影响的耦合模拟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4年24期
2 何志霞;柏金;王谦;黄云龙;;柴油机喷嘴内空穴流动可视化试验与数值模拟[J];农业机械学报;2011年11期
3 何志霞;黄云龙;钟汶君;玄铁民;;基于空穴初生的柴油机喷孔内部流动[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4 王建武;刘军生;陈少斌;;球面型管路连接件密封性能分析及力学性能测试[J];火箭推进;2010年06期
5 刘学龙;苏万华;战强;;高压油管对共轨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0年05期
6 苏波;钱若军;袁行飞;;流固耦合界面信息传递理论和方法研究进展[J];空间结构;2010年01期
7 刘志远;郑源;张文佳;司佳钧;;ANSYS-CFX单向流固耦合分析的方法[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09年02期
8 钱若军;董石麟;袁行飞;;流固耦合理论研究进展[J];空间结构;2008年01期
9 刘斌彬;李国岫;郑亚银;;柴油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J];内燃机;2006年02期
10 何志霞;袁建平;李德桃;梁凤标;;柴油机喷嘴喷孔内气液两相湍流场三维数值模拟[J];内燃机工程;2005年06期
本文编号:2737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737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