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涡轮叶片蜿蜒通道整流减阻机制及换热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8 17:00
【摘要】:涡轮叶片蜿蜒通道结构设计对于高效利用冷气、强化叶片冷却效果和提高涡轮进口燃气温度进而提高发动机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静叶中典型的U型蜿蜒通道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系列异型导流片结构并通过数值和试验的方法研究其在通道内部的整流减阻效果和强化换热特性;并提取各减阻构件的敏感参数,完成了其组合影响规律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值计算方法和采用瞬态液晶的试验测量方法,并对其准确性分别进行了验证。对不同雷诺数下(Re=30000,40000,50000,60000)带有不同周向长度的7种异型导流片U型通道及简单光滑通道的流动和换热特性进行数值研究,对Re=30000下典型结构进行试验验证。研究中发现:导流片能够显著降低过弯流体对通道外壁面的碰撞损失,有效控制过弯分离涡的大小,改变弯道二次流结构以减小通道压损;强化弯道处的换热能力,改善弯道出口处换热分布的不均匀性。对于90°、135°、180°三种周向角度的导流片通道,增大角度有利于发挥导流片的整流效果,降低通道阻力系数比,同时弯道处强化换热效果更加平均。导流片尾部延伸段结构可以进一步限制过弯分离涡的发展,从而显著降低压损;在4种延伸段长度(P/d=0.1,0.25,0.5,1)方案中,随着长度增大,通道阻力系数比先减小后增大,综合热性能的变化则完全相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简单光滑通道,带导流片通道的阻力系数比最大减小约60%,综合热性能最多能提高26%。对于本研究中的8种U型通道,雷诺数对其流场结构和换热分布趋势几乎没有影响,仅阻力系数比均随着雷诺数增大而增大,而综合热性能随着雷诺数增大而减小。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三种隔板厚度(T/d=0.2,0.5,1)、两种回流弯头(圆形弯头和方形弯头)及三种导流片径向距离(W_r/W=0.2,0.33,0.5)的多种交叉组合模式开展了数值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增大隔板厚度可以抑制过弯流动分离,减小压损,但整体换热性能也有所下降。对于两种弯头结构,当隔板较薄时,方形弯头的阻力系数比略高于圆形弯头;随着隔板地加厚,二者的差值越来越大,最大约8%。导流片径向距离对阻力系数比的影响与隔·板厚度有关,当隔板较薄时,径向距离偏小的导流片减阻效果较好,当隔板较厚时则相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V231;TK124
【图文】:

内部冷却,涡轮叶片,结构示意图


空发动机燃气涡轮的总体效率,涡轮进口燃气温度逐年提产生了巨大的热负荷,不仅对飞行可靠性带来了不利的影命。除了继续寻找和开发耐高温叶片材料之外,更多的研前叶片冷却方法主要有气膜冷却、冲击冷却、蜿蜒通道冷围内工作。看到,涡轮叶片前缘部分主要采用气膜冷却方式,通过处通过冷却孔出流,在叶片外部形成一层“保护膜”,来达到冷却效果。涡轮叶片尾缘通道中,通过设置扰流柱来片的内部空腔中,气流经过由多个 180°弯道组成的蜿蜒通量,并从叶尖排出。早期的叶片冷却手段多是在叶片空腔动换热理论的日趋成熟和燃气温度的升高,单独的直通道却的要求,所以这种蜿蜒通道的冷却方式就应运而生。这避免开设多个进气口,又能增大冷气与固体壁面的接触面

U型通道,变截面,隔板


[12]在研究不同AR下U型通道换热特点中,通过偏移隔板来实现变截面流动(如图1.2),使用萘升华法观测壁面换热能力。得到如下结论:改变AR对于渐扩和平直通道只影响弯道处和弯道后区域的换热效果,而对于渐缩通道道则影响全部区域;端壁附近的最大换热水平随着AR增大在尺度和强度上均有所衰退,平直和渐扩通道中弯道后外壁面附近的最小换热水平在尺度和强度上都会变大;壁面平均换热水平与AR的变化趋势相反,压损系数

U型通道,换热


Kumar[19]使用大涡模拟对带有间断和完整的V型肋的U型通道(如图1.3)进行换热研究,发现间断的V型肋片可以产生更强烈的漩涡,这一系列涡的对流可以使分离剪切层更好的发展,提高再附着区域的换热水平,强化换热效果较完整V型肋更显著。Liou[20]使用PIV和红外热像仪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海萍,黄太平,陈万兵;涡轮叶片与轮盘间枞树型榫头间隙中的流动与换热特性试验研究[J];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1995年01期

2 邱绪光 ,康滢;短距冲击流动下的流型及换热[J];航空动力学报;1989年04期

3 刘德昌,杨和平,王永亮,林志杰,刘焕彩;宽筛分床料循环流化床与水平管之间的换热特性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89年06期

4 李宇明;;空气流经光滑平行平板通道的换热特性[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5 常海萍 ,黄太平 ,杨燕生;复杂非圆管流动与换热特性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93年04期

6 张卢腾;张亚培;周瑜琨;田文喜;秋穗正;苏光辉;马卫民;赵博;元一单;;硬壳对熔融池换热特性影响试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6年06期

7 牛广林;阎昌琪;孟兆明;石帅;;滑油冷却器在不同布置方式下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01期

8 李锋平;刘金祥;陈晓春;徐稳龙;;空气处理设备动态换热特性分析[J];流体机械;2011年01期

9 张大林,常海萍,韩东,盛荣昌,张大林;有初始横流的冲击壁面强化的换热特性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96年03期

10 吴斌;吴凯;;油浸式变压器用风冷却器换热特性数值模拟[J];变压器;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旭;谢光华;张添翼;汤华;;旋转U型通道内超临界流体流动换热特性及影响分析[A];探索 创新 交流(第7集)——第七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上册)[C];2016年

2 郑帅;张若凌;;加热圆管内正十烷的对流换热特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3 张书斌;张卉;卢明涛;;带肋通道中空气冷却换热特性研究[A];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传热传质学专辑[C];2015年

4 张书斌;卢明涛;杨历;;带肋通道中空气冷却换热特性研究[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传热传质学专辑[C];2014年

5 魏文建;李华;;点波板式换热器流动换热特性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井志;田茂诚;张冠敏;冷学礼;;单边流板式换热器流动换热特性[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下册)[C];2012年

7 邓杰;余南阳;;平直翅片流道与波纹翅片流道换热特性计算比较[A];2007年西南地区暖通空调及热能动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丁海燕;刘继平;邢秦安;严俊杰;;项部通道对翅片组换热特性的影响[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陶家琪;熊珍琴;蒋兴;顾汉洋;谢永诚;;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瞬态换热特性实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10 叶会文;王令;刘东;;基于阶梯等效比热容的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换热特性研究[A];2015年第十六届西南地区暖通热能动力及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鑫郡;通道流中压电风扇激励的对流换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2 杜东兴;可压缩性及粗糙度对微细管内流动及换热特性的影响[D];清华大学;2000年

3 A.A.穆弗达赫;核反应堆流动及换热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1998年

4 熊钧;HCFC123高温工况下水平管外冷凝换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5 孙多斌;供暖空调管网流体输配与换热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路广遥;管束通道内单相及两相沸腾换热特性及流动特性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刘志斌;污水源热泵系统取水换热工艺中污水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8 宿艳彩;弹性管束流体诱导振动及换热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韩勇军;鱼雷壳体冷凝器换热特性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7年

10 郭聪;被动式冷却系统中的流动冷凝及其对系统换热特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扬;涡轮叶片蜿蜒通道整流减阻机制及换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2 高宇;火焰筒壁层板冷却结构内部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3 周云;涡轮动叶内部交叉肋结构的流动换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年

4 宋晓轶;兰炭炉内气固换热特性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8年

5 贾宇豪;闭式热源塔冬季动态换热特性分析[D];湖南大学;2018年

6 董春阳;基于地源热泵管群温度场的换热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7年

7 侯轶;二氧化碳动力循环性能理论分析与换热特性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8年

8 王博滟;瓣型喷嘴射流冲击换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9 崔成成;机匣内部环腔结构冲击换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10 潘久良;颗粒帘空气预热器的设计理论与方法[D];长沙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85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785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e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