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低回油电控喷油器喷射特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K423
【图文】:
第1章绪论3品。最直观的,最大喷射压力的提高是其中重要策略之一,如图1.1所示。图1.1Bosch公司共轨喷油器喷射压力的变化趋势图1.2展示的是Bosch第一代电磁阀控制式喷油器,型号CRIN1,采用“针阀-顶杆-控制活塞”的传统结构形式,通过控制布置于上方的电磁阀通断电来间接控制燃油压力的建立和卸载,进一步实现针阀落座和开启[31]。这种结构缺点比较明显,其一在于喷油器运动部件数量多、结构尺寸较大、燃油通过液力传递距离长等因素带给针阀的启闭过程许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进而使得针阀响应时间长、多次喷射难以实现;其二在于针阀偶件和控制活塞偶件的上下接触部分均存在低压腔和高压腔的交替,导致了高压燃油流动时向偶件轴向的泄漏,该部分泄漏会随着压力的升高愈发增多,这种结构引起的燃油泄漏量被称之为喷油器的静态泄漏,静态泄漏的存在是制约燃油喷射压力提升和系统效率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a)电磁阀剖面图(b)喷油器结构示意图图1.2Bosch第一代电磁阀控制式喷油器图1.3所示为第二代和第三代的产品实物对比图,第二代产品CRIN2在上一代基础上,优化了电磁阀、低压油路和高压油路的机构,提高了喷油器的响应性能,获得了更加柔和的燃烧过程。随着压电技术的发展,Bosch公司推出了压电直接控制式电控喷油
第1章绪论3品。最直观的,最大喷射压力的提高是其中重要策略之一,如图1.1所示。图1.1Bosch公司共轨喷油器喷射压力的变化趋势图1.2展示的是Bosch第一代电磁阀控制式喷油器,型号CRIN1,采用“针阀-顶杆-控制活塞”的传统结构形式,通过控制布置于上方的电磁阀通断电来间接控制燃油压力的建立和卸载,进一步实现针阀落座和开启[31]。这种结构缺点比较明显,其一在于喷油器运动部件数量多、结构尺寸较大、燃油通过液力传递距离长等因素带给针阀的启闭过程许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进而使得针阀响应时间长、多次喷射难以实现;其二在于针阀偶件和控制活塞偶件的上下接触部分均存在低压腔和高压腔的交替,导致了高压燃油流动时向偶件轴向的泄漏,该部分泄漏会随着压力的升高愈发增多,这种结构引起的燃油泄漏量被称之为喷油器的静态泄漏,静态泄漏的存在是制约燃油喷射压力提升和系统效率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a)电磁阀剖面图(b)喷油器结构示意图图1.2Bosch第一代电磁阀控制式喷油器图1.3所示为第二代和第三代的产品实物对比图,第二代产品CRIN2在上一代基础上,优化了电磁阀、低压油路和高压油路的机构,提高了喷油器的响应性能,获得了更加柔和的燃烧过程。随着压电技术的发展,Bosch公司推出了压电直接控制式电控喷油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器,型号CRIN3,用在其第三代共轨喷油系统上[32],是共轨喷油器技术历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33-34]。如图1.4所示,将高度集成的压电晶体驱动装置布置在喷油器中。该共轨喷油器移除了中间液压传动的控制活塞结构,使用压电伺服机构代替高速电磁阀,利用液力放大机构控制针阀的开启和关闭,有效地提升了针阀响应速度;对油道结构进行了较大改良,同时采用了短针阀无静态泄漏的设计,彻底解决了高低压油路间的泄漏问题。图1.3Bosch第二代、第三代喷油器图1.4Bosch第三代压电控制式喷油器同一时期,如图1.5所示为Bosch针对中重型柴油机用CRIN-3.3电控喷油器,轨压最高达2500bar。图1.6所示为Bosch公司MCRS共轨系统用电控喷油器[35-36]。特别地,其每个喷油器都存在一个小蓄压腔结构,该小蓄压腔容积是喷油器标定喷油量的70倍,这减小了各喷油器喷油时互相之间的干扰,同时改善了整个喷射系统的稳定性。二者均采用了将整个针阀浸泡在高压燃油中,规避静态恒泄漏的短针阀结构,提升了系统喷射压力和液压效率。图1.5CRIN-3.3喷油器图1.6MCRS共轨系统用喷油器图1.7展示的是Bosch公司最新一代燃油系统共轨用喷油器产品,液力增压型喷油器HADI(HydraulicallyAmplifiedDieselInjector)。选用双电磁阀结构,最大的改变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加亮;刘磊;陈景锋;;基于GRNN算法的船用柴油机性能曲线模拟与油耗率预测[J];船舶工程;2013年03期
2 范立云;高明春;马修真;石勇;孙军;;电控单体泵高速电磁阀电磁力的影响参数量化分析[J];内燃机工程;2013年01期
3 黄加亮;乔英志;王丹;杨国豪;;船用柴油机与涡轮增压系统匹配及性能研究[J];中国航海;2012年04期
4 司康;;国Ⅳ之后柴油机三种燃油喷射系统对比及其技术发展趋势[J];轻型汽车技术;2012年Z2期
5 王云岭;;新风集团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技术填补国内空白[J];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15期
6 范明强;;增压式高压共轨喷射系统[J];汽车与配件;2010年26期
7 吴憩棠;;德尔福全球先进的柴油共轨系统——德尔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柴油系统访问记[J];汽车与配件;2009年05期
8 张开洪;;浅谈高压共轨技术[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8年04期
9 范立云;朱元宪;隆武强;宋厚杭;余泽;李大勇;;电控组合泵循环喷油量波动的量化分析[J];内燃机学报;2008年03期
10 刘旭刚;张国彬;蔚建玺;谢峰;;柴油发动机高压共轨技术的产生与发展[J];汽车运用;2007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齐鲲鹏;柴油机准维模型建模及共轨喷油系统硬件在环仿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昊;小缸径低速柴油机电控喷油器喷油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2 陆静兵;共轨喷油器结构参数对液力响应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蔡珍辉;柴油机高压共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数值模拟计算[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4 何建元;柴油机共轨式燃油系统及电控喷油器的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孙建清;柴油机电控泵管嘴燃油喷射系统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97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797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