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2030年我国新能源发展优先序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1 10:27
   新能源是一类开发利用过程中碳排放远低于传统化石能源且来源近似可再生,开发利用时间较短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能源。目前,全球变暖所造成的气候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我国大范围持续的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生活。2014年《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和《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均提出我国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的能源发展目标,可见新能源的发展在我国能源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能源消费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能源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新能源发展规律,对全球碳排放进行预测,并以此为主线对全球及我国新能源发展趋势进行预判。选取目前已经形成规模的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全球五类新能源发展历史,并对全球新能源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对我国2030年五种新能源发展优先顺序进行厘定。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探讨影响新能源的发展因素,并对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对全球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到2030年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构建我国新能源发展有限序列评价指标体系,对2030年我国五种新能源发展优先顺序进行厘定,并对其消费量进行预测及新能源空间布局进行初探。目前,全球新能源占全球一次能源比例正在不断提升,在碳排放及环境问题的压力下,发达国家正在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本国新能源的发展,以减少本国碳排放。本论文对2030年全球碳排放量进行预测,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量将到达437亿吨,而届时我国碳排放量将到达峰值为110亿吨。未来全球能源的博弈将会集中在碳排放领域,节能减排将是续地缘政治之后成为发达国家制约发展中国家重要手段。预测到2030年全球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将增加到14%,其中核能占一次能源比例为5%,风能占比将达到4%,太阳能占比将增加到3%,生物质能和地热能消费量占比为2%。2030年全球新能源发展优先序列为: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新能源发展优先序列进行厘定。得出2030年我国新能源发展优先序列的为: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在环境和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结合优先发展序列评价结果,对2030年我国新能源消费量进行预测。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将提高到15%,核能消费量将增加到1亿吨油当量,占比为3%,太阳能消费量为0.6亿吨油当量,占比为1%,风能消费量为1.3亿吨油当量,占比为3%,地热能和生物质能消费量为0.2亿吨油当量,占比不足1%。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将提升到13%,核能消费量增加到2.2亿吨油当量,太阳能为1.6亿吨油当量,风能为2.3亿吨油当量,地热能和生物质能为0.33亿吨油当量,届时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提升到20%。最终提出促进我国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①正确选择新能源发展方向;②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力度;③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④坚决实施“走出去”战略;⑤调整、完善可替代能源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学位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F4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程;张晶;;中国新能源汽车有机会赶超世界[J];新财经;2008年12期

2 李金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思考及相关建议[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1期

3 庾晋;;新能源汽车[J];交通与运输;2008年02期

4 晓宇;;新能源汽车展现广阔前景[J];技术与市场;2008年07期

5 本刊编辑部;王胜举;仝玉娟;姜陆洋;;新能源汽车亮剑世界[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09期

6 简菊芳;;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则为枳?[J];中国报道;2009年06期

7 沙亦强;;开启新能源时代[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年16期

8 吴勇;;发展新能源汽车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探讨[J];汽车维修;2009年07期

9 ;新能源技术公司开发出世界最微小太阳能电池可涂覆玻璃窗[J];阳光能源;2009年04期

10 殷醒民;;新能源汽车战“标准”[J];经理人;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帅;曲孟申;;新能源——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2 胡成春;;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简况[A];第三次全国地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9年

3 崔木花;;新能源产业化的路径探讨[A];安徽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刘萍;;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案[A];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科技创新)[C];2014年

5 杜德利;;整合运营与系统集成是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A];2009第三届中国民用炉具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及技术交流会会刊[C];2009年

6 萧汉强;黄涛;王东海;;探讨我国海洋新能源的发展战略[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7 萧汉强;黄涛;王东海;;探讨我国海洋新能源的发展战略[A];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非粮生物质能源与高技术产业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明道;蔡国印;陈卓;陈果;;南阳市发展新能源产业实践与探索[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9 任振球;;构建生态文明的一个战略问题——从源头上开发无污染新能源产业化的紧迫性[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艾黎明;;新能源技术在专用汽车底盘上的应用情况[A];西南汽车信息:2011年上半年合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窦新颖;新能源汽车入门要过知识产权关[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2 黄少华;新能源汽车:生机与危机同在[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刘纯银;新能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N];上海证券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宦璐;新能源汽车的中国式“悖论”[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陈伟栋;中国版新能源汽车路在何方?[N];解放日报;2007年

6 杜悦英;2008:自主“新能源”汽车破冰元年[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宁彬;加快发展新能源要注意规避风险[N];中国石化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祁晓玲;新能源汽车:仍在寻找最佳过渡方案[N];中国工业报;2008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夏露;新能源展:市场的黄金时期来临[N];中国贸易报;2008年

10 钟商;新能源汽车缘何一再引发争议[N];中国改革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阮娴静;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薇薇;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绿色知识产权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雷鸣;日本节能与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邢万里;2030年我国新能源发展优先序列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曹钦;天津市新能源发展的决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刘琳;新能源风电发展预测与评价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7 顾瑞兰;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重犁;中日“新能源”产业发展及经济贡献对比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0年

2 崔立为;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综合竞争力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李红起;能源安全视角下中韩新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刘琼;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财税补贴效应分析[D];安徽大学;2013年

5 王玉;中日新能源合作发展与效应分析[D];辽宁大学;2013年

6 申瑞鹏;中日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新宇;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8 朱燕婷;新能源产业投资风险分析与评估体系的构建[D];浙江大学;2011年

9 陈钢;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政府补贴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10 杨天洁;南昌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233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8233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6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