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换热特性实验研究与三维参数化设计平台开发

发布时间:2020-10-08 23:52
   能源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换热器作为制冷空调领域重要的热交换设备,其节能优化设计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强化换热是换热器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微通道换热器作为一种高效、紧凑型换热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能源与动力、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制冷空调等各个行业中。本文针对微通道换热器在蒸发器及热泵应用上的不足,开发了新的翅片结构并对翅片结构做出优化,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同时用仿真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拟合了新翅片的设计计算关联式,并将其嵌入设计计算软件,最终开发出针对微通道换热器的三维参数化设计平台,将设计计算与零部件选型和出图整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设计搭建了微通道换热器的风洞单体试验台用以研究翅片的传热及压降特性,介绍了实验台的基本构成、实验设备、实验仪表及实验操作过程。在此试验台上对不同翅片类型及翅片间距的换热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到了翅片结构参数对空气侧流动换热的影响趋势。同时根据实验结果矫正了模拟计算的初始条件及计算结构,验证了模拟计算的可靠性。利用矫正后的模拟结果拟合出关于不同翅片的传热因子j和摩擦因子f的经验关联式。(2)将插片式换热器应用于R32系统的热泵空调,通过实验与管片式换热器对比,旨在对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应用于热泵系统时的特点做出初步探讨。在换热器尺寸及运行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分别对16系列和20系列两套不同换热器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以年平均换热量和APF作为综合评价指标。结果表明:20系列插片式换热器制冷剂充注量比管片式换热器降低了25%,年平均换热量提高了1.5%,全年APF提升了0.3%;16系列的插片式换热器年平均换热量提高了2.5%,APF提升了3.2%。进一步对翅片结构以及布管方式进行合理优化后,结霜工况下平均换热量也由管片式的78.6%提升到了95.06%。说明插片式换热器有应用于热泵系统的可行性和优势,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3)搭建微通道换热器三维参数化设计平台,将换热器设计计算与模型建立、工程图的生成关联起来。规范绘图流程,建立标准零件数据库,利用C#语言对SolidWork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缩短换热器设计周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协同设计。
【学位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K172
【部分图文】:

示意图,百叶窗翅片,空气流,示意图


俊5鄲捎谟行Я鞫徼ざ仍黾樱囔顾鹨不嵊兴馀龃蟆M?3.1 百叶窗翅片空气流态示意图3.1 插片式翅片的结构参数翅片表面开窗有利于强化换热,但是平片设计有利于排水化霜,为了解决微通道换热器在湿工况下排水不畅的问题,插片式翅片结合了平直翅片和开窗片的结构特性,兼顾了换热和排水的性能。目前市场上较为主流的插片式翅片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D 系模型。这种翅片结构主要由凹槽和开窗组成,通过前端开窗增强翅片整体的换热性能,尾槽排水,中后部的凹槽凸起结构则兼顾了支撑结构和气流扰动进一步强化换热的作用。图3.2 D 型翅片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翅片结构,示意图,开窗


图 3.1 百叶窗翅片空气流态示意图片式翅片的结构参数翅片表面开窗有利于强化换热,但是平片设计有利于排水化霜,为了解决微通湿工况下排水不畅的问题,插片式翅片结合了平直翅片和开窗片的结构特性,和排水的性能。目前市场上较为主流的插片式翅片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D 系模型。这种翅片结构主要由凹槽和开窗组成,通过前端开窗增强翅片整体,尾槽排水,中后部的凹槽凸起结构则兼顾了支撑结构和气流扰动进一步强化。

示意图,翅片结构,示意图,进风


0.7 0.7 0.7 0.7 0.7 0.13 1.3 0.7图 3.3 D 型翅片进风方向示意图模型结构。在 D 系列模型的基础上对减少了对性能影响较小的尾部中的工艺难度,降低了成本。同时改变了进风方向,有利于提高翅,同时没有了凹槽的阻隔也加速了结霜工况下化霜水的排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家齐;;新型的碳化硅高温换热器能源消耗降低20%,产量提高10%[J];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2 王宗森;沈熊;徐元辉;毕树勖;;应用二维激光测速系统和可视化技术研究换热器流动和阻力特性[J];核科学与工程;1987年Z1期

3 刘人侃;;不锈钢换热器的应力腐蚀及预防措施[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1987年04期

4 张应豪;折流杆换热器的试验及其应用[J];石油化工设备;1988年01期

5 魏淑英;高压加氢换热器的结构[J];石油化工设备;1988年03期

6 汪晓昱;鼓泡式换热器的研制[J];压力容器;1988年01期

7 张仁贵;张玉柱;;高炉炉顶煤气显热回收可行性研究[J];唐山工程技术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8 熊巍峰;;RGH—Q换热器[J];上饶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5期

9 万新明;国外冷凝锅炉研究概况[J];煤气与热力;1989年06期

10 赖光熙,谢伟升;热媒式换热器的设计与应用[J];石油化工设备;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少球;李阳;朱志强;汪海;黄群英;FDS团队;;高温液态重金属铅锂换热器结构设计与应力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2 石佳子;栾秀春;周杰;王俊玲;杨志达;;空间热排放系统泡沫炭换热器的设计与优化[A];第十五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3 李成;李俊明;王补宣;;翅片换热器结构对冷凝式油气回收系统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空调器、电冰箱(柜)及压缩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萍;胡彬;;新型折叠扁管微通道换热器的性能研究[A];2017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7年

5 孙小峰;刘斌;蔡景辉;;两种不同结构的CO_2冷风机性能比较[A];201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陈华;段鼎立;Zhao Songtian;Li Ge;;微通道换热器换热性能的研究[A];2018供热工程建设与高效运行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7 曹赵生;朱孝钦;胡劲;常静华;杨玉芬;全黄河;;新型相变材料换热器的研究与实验[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田秀芳;詹桂娟;江崇旭;;使用吸收式热泵和直接接触式换热器的锅炉烟气余热回收方案[A];第七届全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技术交流大会文集[C];2017年

9 郭曙光;李立国;潘太云;杜文忠;;寒冷条件下盘管式换热器问题浅析[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8册(锕系物理与化学分卷、同位素分卷、辐射研究与应用分卷、核技术工业应用分卷、核农学分卷、核医学分卷)[C];2017年

10 王方方;关欣;蔡康;崔国民;;板翅式换热器动态设计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饶艳;“干设计怕出错,就不可能创新”[N];中国石化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董涛;微管道换热器内微流体的流动与换热[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2 刁乃仁;地热换热器的传热问题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清华大学;2005年

3 周森泉;换热器温差场均匀性原则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1995年

4 文键;基于PIV技术的换热器内部场分布特性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

5 郑继周;弹性管束换热器各组件动态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韩勇;(火积)减理论及其换热器优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7 曲德虎;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蓄能系统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8 郭敏;基于温度场均匀原则的蓄热式地埋管换热器传热分析与优化[D];山东建筑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党聪聪;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换热特性实验研究与三维参数化设计平台开发[D];浙江理工大学;2019年

2 霍涧;蛋白质在换热器表面的结垢和清洗以及抑垢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3 王闪;同轴体组合换热器结构设计及热耦合分析[D];安徽工业大学;2018年

4 王岩;基于定型材料相变换热器的开发与数值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5 乐邹英;基于旋梯式螺旋折流板的船用空调换热器数值模拟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年

6 朱必佳;自堆积式螺旋速冻机气流场分析与结构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7 田士博;轨道交通用空调换热器的优化设计及仿真[D];大连交通大学;2018年

8 陶聪;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换热器传热性能分析与结构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16年

9 裴琳;土壤—空气换热器换热特性模拟与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8年

10 刘忠秋;翅片管式气-液换热器传热强化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32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832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e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