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基于矩方法的纳米流体管内流动和换热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23:27
   工业中,纳米流体作为新型管内换热工质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团聚现象对流动和换热的影响并未有深入的研究。本文针对纳米流体在管内的团聚现象与传热特性进行详细研究,其主要分为三部分:纳米颗粒的碰撞概率以及凝并率的修正、纳米流体的团聚特性、纳米流体的传热特性。修正过程中集中考虑了纳米颗粒微观作用力对碰撞的影响。纳米颗粒凝并部分采用大涡模型和泰勒展开矩方法对三维水平圆管中水基铜纳米流体的运动和颗粒扩散及凝并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结果显示:纳米流体流动过程中,由于布朗运动和湍流作用颗粒进行了扩散和凝并过程。颗粒发生凝并时,颗粒数密度随时间演变减小,同时平均粒径增加;颗粒的凝并过程受湍流强度、流动雷诺数、颗粒初始粒径影响;管道中湍流强度变化剧烈的位置,颗粒更容易凝并。随着流动雷诺数增加,湍流强度变化剧烈则凝并增强;颗粒初始粒径越小,布朗运动更强烈,则凝并过程增强。在强化换热研究中,对纳米流体分别使用了单相流体和DPM模型进行对比计算。研究结果显示:DPM模型比单相流体模型更能揭示微观粒子的传热特性与运动规律;涉及工况的水基铜纳米流体传热性能相比于基液至高可提升7.5倍。结合两方面结论可以总结出如下规律:可以适当增加纳米流体的雷诺数以及增大纳米颗粒初始粒径,以此可以有效抑制颗粒的凝并团聚并增强纳米流体的传热性能。
【学位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K124
【部分图文】:

关系图,尺寸比例,碰撞接触,对心碰撞


图 3. 1 碰撞接触前颗粒间尺寸比例关系 λ 与碰撞效率 α1关系图3.1.2 颗粒对心碰撞后的建模与分析本小节将对碰撞后的颗粒进行建模分析。颗粒碰撞分为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66]。首先分析对心碰撞的情况。如图 3.2 所示,对心碰撞分为两种情况:两个对称颗粒和非对称颗粒之间的对心碰撞。对称颗粒的对心碰撞较为简单,故先以对称颗粒为例作说明。球形颗粒 b 以相对于球形颗粒 a 的速度 u 撞向颗粒 a,其方向是颗粒 a 与 b 之间质心连线方向。坐标系系统的建立借助王玉明[66]所述的碰撞坐标系。坐标系中以球形颗粒 a 的质心作为原点,x 轴在速度 u 的方向所在的直线上。在接触碰撞的过程中,两个颗粒一直在 x 轴上。其相互接触的部分从最初的一个点逐渐变成一个面,再渐渐恢复[66]。故碰撞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压缩阶段和回弹阶段[66]。20

示意图,对心碰撞,颗粒,模型


图 3. 2 颗粒对心碰撞模型示意图压缩阶段以两颗粒之间碰撞点接触为时间节点开始(如图 3.3 所示),以颗相对速度为 0 为时间节点结束(如图 3.4 所示)。阶段伊始,颗粒 a 和 b 刚刚接触,两个颗粒间的距离为 0,且为点接触。同时,颗粒间初始相对速度 u方向指向颗粒 a 的质心。随着碰撞的进行,颗粒 a 的速度逐渐增大,其动渐增大,相反颗粒 b 的速度逐渐减小,其动能逐渐减小,并且两个颗粒的距离也不断增大,但两个颗粒始终在 x 轴上。最终,两个颗粒之间相对速 0,速度方向相同,并且此时两个颗粒各有一个相同的最大压缩距离 smax21

示意图,颗粒,对心碰撞,弹性形变


压缩阶段初始时刻对称颗粒间颗粒对心碰撞模型示意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楚雄;柯嘉洪;向雄志;黄东炎;;纳米流体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8年22期

2 徐瑛;王为旺;黄云云;洪若瑜;;高导热纳米流体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9年05期

3 T.HAYAT;B.AHMED;F.M.ABBASI;A.ALSAEDI;;霍尔效应和欧姆热效应下纳米流体通过弯曲通道时的蠕动(英文)[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19年09期

4 夏国栋;王少锋;马丹丹;吕远征;;微通道内复合纳米流体流动换热特性实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9年11期

5 戴紫梦;;纳米流体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J];华东科技;2017年12期

6 左瑞良;董超;徐萌;;“两步法”纳米流体的制备[J];科技经济导刊;2017年34期

7 华珍;王毅;;纳米流体热传递特性的研究进展[J];机床与液压;2018年01期

8 周宏旺;葛红花;李双圻;王峰;吴凯;;纳米流体及其对金属腐蚀行为的影响[J];腐蚀与防护;2018年01期

9 黄子强;白建波;陆晓;陈秉岩;罗朋;李华锋;张超;;纳米流体辐射特性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年03期

10 姚远;廉永旺;龚宇烈;陈颖;;纳米流体热量传递的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沙丽丽;磁场作用下Fe_3O_4/水纳米流体的对流换热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2 Zaib Un Nisa;含或不含纳米颗粒和阻尼的牛顿和非牛顿流体的流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3 韩维坊;基于导热氮化硼的纳米流体和相变储热材料制备及性质研究[D];辽宁大学;2019年

4 李英琪;纳米流体动态润湿行为主动调控的力学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5 孔令辉;TiO_2纳米流体热传输及摩擦学行为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

6 王景涛;换热表面纳米流体颗粒污垢沉积特性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7年

7 彭望;光子晶体纳米流体结构研究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8 李强;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朱海涛;纳米流体的制备、稳定及导热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彭小飞;车用散热器中纳米流体高温传热基础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艳萍;Al_2O_3纳米流体的制备及其在内冷却磨削中的应用[D];湘潭大学;2019年

2 韩伟康;铝/正庚烷基纳米流体燃料液滴着火和燃烧特性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9年

3 尹陈志;氧化铝-水纳米流体的喷雾冷却散热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4 韩聪聪;钛合金纳米流体微量润滑单晶金刚石车削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5 钱胜;纳米流体微结构对其传热传质的影响[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6 张一帆;非均匀纳米流体辐射特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年

7 席洋洋;氧化石墨烯-Al_2O_3杂化纳米流体的热物性及其相变特性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年

8 徐鑫鑫;用于直接吸收式太阳能集热器的水-乙二醇基纳米流体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9 张李烨;电子废弃物导电银浆中银的资源化与利用[D];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19年

10 华轶聪;基于矩方法的纳米流体管内流动和换热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53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853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8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