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管换热器管程气液两相螺旋流沸腾传热模拟与实验研究
【学位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K172
【部分图文】:
1 绪论题研究背景与意义器是一种常用的热量转换装置,在制冷、化工、石油冶炼、医药用,在“节能环保”的大背景下,研究开发高效换热器,对提高增加经济效益、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换热器是一种紧凑型的高效换热器,具有换热效率高、补偿性能高、污垢热阻小等特性[1],绕管换热器的主要部件为:螺旋管束、筒,剖面结构如图 1.1 所示,换热管按照某个螺旋角层层缠绕于芯管束的缠绕方向相反。根据换热管束的数量,绕管换热器可分为流两种。
图 1.2 工质为 R134a 时螺旋管内六种典型流型图淑香等[9]采用直流电加热的方式,进口介质为液相 CO2,对立式螺况下温度分布、换热关联式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加热功率 q系统运行压力 Pin对管内侧壁面温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螺旋O2时,核态沸腾占据主导地位,强制对流影响较弱,根据实验数液两相沸腾传热关联式。伟[10]采用交流电源分别对螺旋管上、下壁面局部加热,以 R22 为螺旋管内不均匀升温状况下气液两相沸腾换热及压降特性,基于了传热关联式,实验中主要变量有螺旋管自身结构参数(管径 式(是否均匀)、系统参数(运行压力、流速 G 等),结果表明热并不影响螺旋管内的沸腾换热特性,但在外侧加热、内侧绝热内沸腾换热系数具有最大值。令健[11]采用直流稳压电源均匀加热的方式,以 R134a 为介质,分为过冷沸腾时,汽泡的产生起始点,拍摄了注入空气气泡时的运
图 1.3 注入空气气泡时的运动特性图文斌等[12]采用低电压交流电加热的方式,以纯水为工质,搭建了立式螺旋管内沸腾状况下传热恶化过程,主要研究参数有工质流和临界干度,结果表明,螺旋管外侧壁面壁温呈“M 型”、“A终绘制了在传热恶化临界点下,螺旋管内瞬时数据查询表。OURI 等[13]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注入气泡对螺旋管内流体摩擦,结果表明,在较低雷诺数下,空隙率对流动损失影响较大,当Re为为 0.9%时,阻力值和沸腾换热方式相比能够减少 35%。wang 等[14]对空气—水混合物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为:管径 d 12mm、螺旋外径为 D=606~977mm,入口质量8.4~530.5kg/(m2·s)),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与对流沸腾相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拟合出了螺旋管内表面沸腾传热系数关联式hao L 等[15]在管内径为 9mm、螺旋管绕径为 292mm、螺距 30mm 的,对蒸汽-水两相流动的压降和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萍;王银;张博;欧阳光耀;刘琦;;基于沸腾传热的柴油机多场耦合传热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18年05期
2 郑晓欢;纪献兵;王野;徐进良;;超亲/疏水性表面池沸腾传热研究[J];化工进展;2016年12期
3 方贤德;田露;周展如;罗祎;;水过冷流动沸腾传热关联式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7年06期
4 程云;刘振广;李菊香;;泡沫金属中池沸腾传热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S1期
5 谭华玉;高春阳;刘立新;;多孔表面的制造方法及其强化沸腾传热效果的比较[J];流体机械;2006年01期
6 郑平友;余劲松;张淑萍;刘芙蓉;;蒸发结晶中三相流沸腾传热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08期
7 谭华玉,高春阳,刘立新;复合金属丝网表面强化沸腾传热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05年05期
8 沈正维,王军,沈自求;沸腾传热的分形学分析[J];热科学与技术;2004年04期
9 苗君,王军,谢建,沈自求;通气环套内垂直圆柱表面核沸腾传热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10 赵胜勇,李志初,赵晋榕,袁竹青,李志刚;溴化锂水溶液沸腾传热过程的研究[J];河南化工;200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佳琦;表面特性对淬火过程冷却速率及沸腾传热影响的微观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2 李倩侠;替代制冷工质在强化管外的冷凝与沸腾传热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苏顺玉;环状狭缝通道流动沸腾传热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夏春林;窄通道内自然对流沸腾传热[D];清华大学;1990年
5 周述璋;多孔结构的烧结成型机理及沸腾传热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6 陈海波;汽油机固—液耦合及沸腾传热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唐彪;表面纳米多孔结构制备及其强化沸腾传热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龚帅;亲疏水性对池沸腾传热影响的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冀翠莲;螺旋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及其预测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10 崔文智;三维微肋螺旋管内流动沸腾传热与流型[D];重庆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少林;绕管换热器管程气液两相螺旋流沸腾传热模拟与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 王欣;烟气蒸发器传热特性与通流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张英迪;卧式循环流化床过冷流动沸腾传热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4 吴琪;管内流动沸腾传热预测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5 陈兴林;基于纳米多孔表面自润湿溶液池沸腾传热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6 孙敏;微结构表面沸腾传热的数值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7 高娇;多孔铜粉结构的电镀连接及其强化沸腾传热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8 李海燕;微细通道内基于表面活性剂改性纳米制冷剂沸腾传热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9 郭峰;电场作用下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及压降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10 张飞朋;气缸盖内冷流道沸腾传热特性及气液两相可视化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63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863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