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几种酸在废弃脱硝催化剂中提钒效果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0-11-04 18:49
   对比盐酸、硫酸、硝酸和草酸等几种常规酸对废弃脱硝催化剂活性组分五氧化二钒(V_2O_5)的提取效果,并考察酸的种类、浓度以及提钒温度对提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盐酸的提钒效果最佳,可将V_2O_5含量降至0.191%(质量分数),几种酸的提钒效果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盐酸、草酸、硫酸、硝酸。其次,硫酸的浓度对其提钒量影响最大,浓硫酸的效果是稀硫酸的2.8倍;而处理温度则对草酸的提钒效果影响最为显著,室温下草酸较高温少提取58.4%的V_2O_5。Uv-vis结果显示:V_2O_5经盐酸、硫酸以及草酸提取后,在浸渍液中出现(VO)~(2+)的低价钒离子,这有利于提升酸的提钒效果。此外,酸处理对样品的比表面积影响较为显著,经浓草酸处理比表面积可恢复至60.8 m2/g,相比原有废弃催化剂的提升39.6%。
【部分图文】:

脱硝,酸处理,催化剂,XRD谱


公司生产的Nicolet360型FTIR光谱仪测试催化剂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KBr压片,分辨率0.9cm1;利用日本株式会社JSM7600F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催化剂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分析催化剂酸处理前后表面物理性质的差异;利用瑞士ARL公司生产的ADVANTXP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分析测定催化剂样品中钒的含量;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则使用UNICO公司生产的UV28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范围200~1100nm,扫描精度1nm。2结果与讨论2.1酸处理对样品结构的影响通过XRD考察酸处理对样品晶相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经过不同酸处理的样品和废弃脱硝催化剂原样均在2θ=25.26°附近出现一个强衍射峰,该峰对应于TiO2的(101)晶面;同时,在较高角度37.94°、48.14°、53.98°和55.06°处均产生衍射峰,峰位与标准PDF卡(JCPDS211272)一致,皆归因于锐钛矿型TiO2的特征衍射峰[9]。另外,从谱图上未观察到V2O5和WO3两种物质的特征峰,表明V2O5和WO3在催化剂上分散性良好,酸处理对二者的分散度影响不大[10]。所有样品的XRD谱也未出现金红石型TiO2的特征衍射峰,表明样品中的TiO2在提钒过程中未发生从锐钛矿晶型向金红石晶型的转变,经不同酸液处理后,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锐钛矿晶型。图1废弃脱硝催化剂及经过不同酸处理后样品的XRD谱Fig.1X-raydiffractionpatternsofdifferentsamples通过Scherrer公式进一步分析各样品的晶粒尺寸[11],结果如表1所列。废弃脱硝催化剂的晶粒尺寸为19.9nm,经盐酸、草酸和硝酸处理后,样品的TiO2晶粒尺寸均维持在(19.0±0.2)nm左右。而在高温条件下经浓硫酸处理的催化剂,TiO2晶粒尺寸略有减小,为17.4nm,这可能与部分TiO2被浓硫酸

酸处理,氮气吸附,等温曲线,脱附


2232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6年10月此外,由孔径分布图可以发现,酸处理后样品中10nm以上孔道的比例不会改变,2nm以下微孔数量会部分增加,其中硫酸浸渍后样品的微孔恢复程度最为显著。从孔径分布还可看出,5组样品的孔道总数较为接近,由吸脱附曲线也可得出类似结论。由表1进一步定量分析不同酸以及不同处理条件对样品结构的影响。发现与废弃脱硝催化剂相比,酸处理后样品的比表面积均明显提升:其中经盐酸、硫酸和草酸3种酸处理后其表面积均达到50m2/g以上,图2不同样品酸处理后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曲线Fig.2Nitrogenadsorptiondesorptionisothermsofdifferentsamples图3废弃催化剂与酸处理后的样品孔径分布曲线Fig.3Poresizedistributionofdifferentsamples高于原来废弃SCR催化剂的43.6m2/g[15]。并且,在高温条件下经浓草酸浸渍后的样品比表面积可达60.8m2/g,相比废弃催化剂提升39.5%,比表面积的增加也有利于其后续的再次回收利用[16]。此外,酸处理对样品的孔容和孔径也均有改善,样品的孔容经盐酸浸渍后由0.23m3/g扩大至0.25m3/g。所有样品比表面积的提升除了因为活性物质—V2O5等发生溶解外,也可能与孔道中沉积的化合物发生溶解有关,包括易使SCR催化剂中毒的NH4HSO4[17]。有研究发现[18],脱硝过程中产生的NH4HSO4固体使催化剂失活的同表1废弃脱硝催化剂和经不同酸处理的脱硝催化剂样品的结构信息Table1StructuredataofwastedeNOxcatalystandsampleswithdifferentacidtreatmentsAcidAcidconcentrationTreattemperatureCrystalparticlesize/nmSpecificsurfacearea/(m2·g1)Totalporevolume/(m3·g1)Averageporediamete

酸处理,催化剂,样品,脱硝


⑾郑?岽?砗笱?分?10nm以上孔道的比例不会改变,2nm以下微孔数量会部分增加,其中硫酸浸渍后样品的微孔恢复程度最为显著。从孔径分布还可看出,5组样品的孔道总数较为接近,由吸脱附曲线也可得出类似结论。由表1进一步定量分析不同酸以及不同处理条件对样品结构的影响。发现与废弃脱硝催化剂相比,酸处理后样品的比表面积均明显提升:其中经盐酸、硫酸和草酸3种酸处理后其表面积均达到50m2/g以上,图2不同样品酸处理后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曲线Fig.2Nitrogenadsorptiondesorptionisothermsofdifferentsamples图3废弃催化剂与酸处理后的样品孔径分布曲线Fig.3Poresizedistributionofdifferentsamples高于原来废弃SCR催化剂的43.6m2/g[15]。并且,在高温条件下经浓草酸浸渍后的样品比表面积可达60.8m2/g,相比废弃催化剂提升39.5%,比表面积的增加也有利于其后续的再次回收利用[16]。此外,酸处理对样品的孔容和孔径也均有改善,样品的孔容经盐酸浸渍后由0.23m3/g扩大至0.25m3/g。所有样品比表面积的提升除了因为活性物质—V2O5等发生溶解外,也可能与孔道中沉积的化合物发生溶解有关,包括易使SCR催化剂中毒的NH4HSO4[17]。有研究发现[18],脱硝过程中产生的NH4HSO4固体使催化剂失活的同表1废弃脱硝催化剂和经不同酸处理的脱硝催化剂样品的结构信息Table1StructuredataofwastedeNOxcatalystandsampleswithdifferentacidtreatmentsAcidAcidconcentrationTreattemperatureCrystalparticlesize/nmSpecificsurfacearea/(m2·g1)Totalporevolume/(m3·g1)Averageporediameter/nmHClDilutedRT18.843.40.2220.5HT19.048.00.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晏文兴;攀钢现流程和提钒科研会在渡口召开[J];烧结球团;1983年02期

2 席歆,姚谦,胡克俊;国外含钒石油渣提钒生产技术现状[J];世界有色金属;2001年05期

3 张德芳;;无污染提钒工艺试验研究[J];湖南有色金属;2005年06期

4 丁满堂;汪波;;复吹提钒的工艺参数应用研究[J];四川冶金;2006年05期

5 姬云波;童雄;叶国华;;提钒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国外金属矿选矿;2007年05期

6 田茂明;唐大均;张奇;邱会东;杨治立;朱光俊;;含钒钢渣提钒工艺及其主要技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黄荣;黎湘虹;黎澄宇;;矿石空白焙烧提钒新工艺的环保设计与实践[J];采矿技术;2009年03期

8 齐建云;朱军;刘苏宁;祁栋;;一种新型无污染提钒工艺的研究[J];甘肃冶金;2010年01期

9 陈文祥;;含钒炭质页岩提钒废渣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J];湿法冶金;2011年04期

10 付自碧;;钒钛磁铁矿提钒工艺发展历程及趋势[J];中国有色冶金;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兰杰;提钒尾渣资源化利用应用基础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2 黄青云;转炉高效提钒相关技术基础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徐耀兵;中间盐法石煤灰渣酸浸提钒工艺的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李佳;石煤提钒行业工艺先进性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5 黄伟;电容去离子法电极材料脱盐特性及处理提钒高盐废水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6 李昌林;难处理石煤提钒工艺及相关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焦向科;石煤提钒尾矿地聚物胶凝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德芹;石煤硫酸化焙烧—超声浸出提钒工艺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硕;石煤与生物质混合提钒技术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爽;从粘土钒矿直接酸浸液中萃取提钒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张海平;钠化提钒尾渣脱钠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匡洪生;石煤提钒酸浸渣的综合回收利用研究[D];吉首大学;2015年

6 温翰;70吨提钒转炉温度控制与冷料结构优化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7 陈孟;含铬废渣还原焙烧过程的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8 李秀敏;攀钢提钒尾渣二次提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9 张大德;攀钢提钒炼钢厂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与实施[D];重庆大学;2001年

10 王娜;石煤矿提钒绿色工艺的基础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0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870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9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