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低速轴流涡轮流动分离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5 03:12
   高空工作的航空发动机或者微型燃气轮机通常工作在很低的进口雷诺数下。涡轮内部流动可能存在流动分离和转捩,对涡轮的气动特性造成严重影响。轴流涡轮内部的流动是复杂的三维非定常流动。数值模拟方法是研究其内部流动的重要手段。针对某低速轴流涡轮,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雷诺数对涡轮内部流动的影响。根据静叶流动分离情况,研究了不同控制方法控制流动分离的效果及内部流动的影响;最后研究了通过叶片几何优化控制流动分离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随进口雷诺数的增加,涡轮静叶吸力面流动分离推迟,静叶出口处速度边界层厚度变薄;静叶下游总压损失和速度损失减小;动叶下游出口处二次流引起的损失区域减小。根部通道涡、顶部通道涡和顶部间隙泄漏涡引起的总压损失较大。顶部间隙泄漏涡造成的速度亏损最大。在低雷诺数下,矩形凸台加装在前缘和最大厚度处时吸力面流动分离推迟;矩形凸台加装在分离前位置没有达到控制流动分离的效果。粗糙带加装在三个位置时均能有效控制吸力面的流动分离。在叶片上加装圆形槽和V形槽时控制方法失效。在高雷诺数下,矩形凸台和粗糙带的效果与低雷诺数下效果相似。圆形槽加装在前缘和最大厚度处能有效的控制流动分离,加装在分离前位置处失效。V形槽加装在前缘位置处时控制流动分离的效果较弱,加装在叶片最大厚度处和分离前位置处均失效。改变叶片的倾斜角减弱了叶片顶部流体的径向流动,提高了静叶下游出口处流体速度,使静叶整体的总压亏损略有降低,但叶片顶部流动分离区域增大。
【学位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V231;TK471
【部分图文】:

实验装置,动叶,静叶,热线风速仪


气动性能和效率急剧下降。因此必须深入研究雷诺数是如何影响涡轮性能,本章将??从雷诺数角度深入分析其对涡轮内部流动的影响。??3.1计算模型与数值方法??3.1.1物理实验介绍??实验由日本AIST研宄所在开放式风洞中完成。实验装置如图3-1所示,实验??装置的总长度为3.8米,实验段内径和外径分别为0.3米和0.5米。单级轴流式涡轮??叶片使用自由涡法设计,静叶和动叶的叶片数分别为28和31。静叶和动叶的叶高??分别75mm和74mm,动叶叶顶与端盖处的间隙1mm,润轮叶片的几何参数由表??3-1给出。静叶出口处总压、速度和出口气流角通过五孔测压管测得,湍流强度由??热线风速仪测得;动叶出口处的速度和揣流强度由热线风速仪测得。涡轮进口雷诺??数由1.7父104变化到6.6\104,动叶转速从402印111变化到1408印111。变工况参数由??表3-2给出。图3-2为涡轮静叶和动叶三维几何模型,图3-3为涡轮叶片不同展向??位置的翼型几何。??lm?會^??'

三维几何,涡轮叶片,动叶


气动性能和效率急剧下降。因此必须深入研究雷诺数是如何影响涡轮性能,本章将??从雷诺数角度深入分析其对涡轮内部流动的影响。??3.1计算模型与数值方法??3.1.1物理实验介绍??实验由日本AIST研宄所在开放式风洞中完成。实验装置如图3-1所示,实验??装置的总长度为3.8米,实验段内径和外径分别为0.3米和0.5米。单级轴流式涡轮??叶片使用自由涡法设计,静叶和动叶的叶片数分别为28和31。静叶和动叶的叶高??分别75mm和74mm,动叶叶顶与端盖处的间隙1mm,润轮叶片的几何参数由表??3-1给出。静叶出口处总压、速度和出口气流角通过五孔测压管测得,湍流强度由??热线风速仪测得;动叶出口处的速度和揣流强度由热线风速仪测得。涡轮进口雷诺??数由1.7父104变化到6.6\104,动叶转速从402印111变化到1408印111。变工况参数由??表3-2给出。图3-2为涡轮静叶和动叶三维几何模型,图3-3为涡轮叶片不同展向??位置的翼型几何。??lm?會^??'

叶片几何,静叶,进口速度,湍流度


入动叶通道时具有相同的入流角。通道两侧为周期性边界,转静子交界面采用冻结??转子法连接,端壁及叶片表面为绝热无滑移固壁。由于进口马赫数远小于0.3Ma,??选取不可压缩的20°C空气作为工质。涡轮单通道计算域如图3-4所示。??计算网格:采用AutoGrid软件生成单通道多块贴体结构网格,静叶网格节点数??为89x161x65?(周向x轴向x展向)动叶网格节点数121x137x65?(周向x轴向x展向)??网格节点数230万,近壁面Y+小于1。涡轮单通道网格如图3-5所示。??采用CFX软件求RANS方程:空间和时间均采用二阶精度的中心差分格式离??散。定常模拟选取转捩SST揣流模型,全局残差收敛到KT4-1(T6量级。??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贲宝佳;;一种新型吹吸气相结合的方法控制流动分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02期

2 薛昌明,宋振飞;基于动能密度时间变化率的固/液流动分离判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3 ;“流动分离与流动控制”专栏引言[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7年02期

4 姚力;局部狭窄血管中流动分离和临界雷诺数的判定[J];力学季刊;2004年03期

5 王学德;赵小虎;王路成;路加武;林亚明;;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特性及其抑制叶栅流动分离的实验研究[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3年04期

6 吕俊明;袁湘江;王强;;立楔诱导的高超声速流动分离数值分析[J];航空计算技术;2011年06期

7 王晨茜;张晨;张翰;孙博闻;高学平;;侧式进/出水口流动分离现象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17年11期

8 吴云;李应红;朱俊强;周敏;贾敏;苏长兵;宋慧敏;;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压气机叶栅角区流动分离的仿真与实验[J];航空动力学报;2009年04期

9 刘小民;周海洋;;低压透平叶片流动分离主动控制的数值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10 田浩;叶友达;蒋勤学;何先耀;;真实气体效应对升力体舵面局部流动分离的影响[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超;低压涡轮叶栅流动分离控制及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张庆虎;超声速流动分离及其控制的试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白亚磊;机翼大攻角分离流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4 武宇;超声速压缩拐角流动机理及其流动分离控制的试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张翔;不锈钢冲压焊接离心泵能量转换特性与设计方法[D];江苏大学;2011年

6 高文智;鼻锥钝化轴对称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动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马鹏飞;双向轴流泵的优化设计及内流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8 刘飞;低速轴流压气机中流动分离的定常与非定常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康剑雄;离心压气机失速及导风轮机匣处理扩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照鑫;低速轴流涡轮流动分离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2 顾仁勇;运输机后体流动分离的主动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3 郁程;流动分离及其控制的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涛;船体生涡器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谢杰;水面结构物的流动分离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尹航;高负荷压气机静叶流动分离控制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7 田浩;高马赫数低雷诺数真实气体效应对流动分离与再附的影响[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15年

8 张漫;基于VGJs技术的涡轮流动分离主动控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李莉颖;近失速NACA0015翼型主动流动控制的分离涡模拟[D];清华大学;2016年

10 李秋锋;针对一种无源双脉冲射流的机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71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871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c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