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推进器结构与制作工艺研究
本文关键词:微推进器结构与制作工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微推进器是一种基于MEMS技术的新型微推进系统,主要用于微小型航天器的位置保持、姿态控制、轨道调整等。论文从结构设计、工艺研究和性能测试三方面介绍了MEMS微化学推进器的设计与制备过程,获得了9mm×9mm面积上集成4×6个微推进器单元的原理样机,用ANSYS热分析软件对点火桥膜和药室点火后的温度分布进行了模拟。 微化学推进器采用底层点火电路、中间装药室、顶层喷孔的三明治结构。应用磁控溅射、光刻、湿法刻蚀等微电子制作工艺在玻璃基片上制备了点火电路;应用机械加工方法在环氧树脂板上加工出4×6的药室孔阵列;应用掩膜沉积、反应离子刻蚀(RIE)及硅的各项异性湿法刻蚀等加工方法制备了类似拉瓦尔喷管的喷孔层。对制备后的各部分进行了组装,得到了初步的原理样机。 测试了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点火电路的发火性能。随着点火电压的提高,桥膜熔断时间呈指数衰减。150W、30min的薄膜沉积工艺条件下,10V时点火桥膜的熔断时间约为225ms,30V时桥膜熔断时间为10μs左右。 测试了在不同药室直径下装药为AP/NHN和AP/THPC的微推进器的推力。从微推力大小、推力时间及冲量大小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80/20配比的AP/NHN药剂性能较好,燃烧持续时间:大于146ms,冲量大于30μN·s,并且点火成功率较高。 用ANSYS热分析软件模拟了点火桥膜和药室点火后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桥膜温度在10ms~20ms内即可达到微推进器中常用装药的发火温度,桥膜温度分布与实验结果一致。药室点火后的模拟结果表明,用环氧树脂板和7740玻璃作为药室层材料,单个药室点火时不会影响到相邻药室。
【关键词】:微机电系统 微推进器 制作工艺 性能测试 模拟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V43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15
- 1.1 微推进系统研究背景7
- 1.2 微推进系统研究现状7-14
- 1.2.1 气体推进系统7-8
- 1.2.2 微电推进系统8-10
- 1.2.3 MEMS微推进系统10-11
- 1.2.4 MEMS微推进器研究现状11-14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14-15
- 2 微推进器结构与工艺设计15-24
- 2.1 微推进器性能比较15
- 2.2 微推进器整体方案设计15-17
- 2.3 制作工艺设计17-23
- 2.3.1 点火电路层设计17-19
- 2.3.2 药室层工艺设计19-22
- 2.3.3 喷孔层工艺设计22-23
- 2.4 小结23-24
- 3 微推进器制作工艺研究24-49
- 3.1 点火电路层制作工艺24-34
- 3.1.1 相关工艺介绍24-26
- 3.1.2 点火电路制作工艺26-34
- 3.2 药室层制作工艺34-37
- 3.2.1 材料与工艺介绍34
- 3.2.2 环氧树脂板药室34
- 3.2.3 陶瓷药室34-35
- 3.2.4 硅药室35-36
- 3.2.5 光敏玻璃药室36-37
- 3.3 喷孔层制作工艺37-46
- 3.3.1 相关工艺介绍37-41
- 3.3.2 喷孔层制作41-46
- 3.4 微推进器的封装46-48
- 3.4.1 MEMS封装技术46-47
- 3.4.2 微推进器封装方法47-48
- 3.5 小结48-49
- 4 微推进器性能测试49-66
- 4.1 点火桥膜发火性能测试49-55
- 4.1.1 测试设备49-50
- 4.1.2 测试结果及分析50-55
- 4.2 微推进器推力测试55-64
- 4.2.1 药剂的注装55-57
- 4.2.2 微推力测试57-64
- 4.3 小结64-66
- 5 点火桥膜和药室的有限元模拟66-77
- 5.1 点火桥膜点火模拟66-71
- 5.2 药室热性能模拟71-75
- 5.3 小结75-77
- 6 结论及展望77-79
- 致谢79-80
- 参考文献80-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虎;尤政;阮勇;张弛;;MEMS继电器典型结构及其研究进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1年07期
2 刘修泉;李艳红;薛凯峰;黄平;;胶囊微机电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J];工程设计学报;2011年03期
3 孙韶春;石庚辰;;旋转式微发电机的设计与制造[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6期
4 常洪龙;白滨;焦文龙;谢建兵;秦子明;苑伟政;;大输出微控制力矩陀螺的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11年08期
5 苏虎平;沈三民;安震;刘文怡;刘龙飞;任伟;;基于加速度计的陀螺三轴角速率提取算法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1年07期
6 刘梦伟;汪承灏;李俊红;;基于PZT薄膜面内极化工作的低应力压电微传声器[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1年04期
7 何宇航;张文明;孟光;武洁;;随机粗糙表面对微气体轴承性能的影响[J];润滑与密封;2011年06期
8 张丽杰;常佶;;微小型航姿测量系统及其数据融合方法[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1年03期
9 沈丹东;马炳和;邓进军;苑伟政;;压电式微型合成射流器结构参数优化设计[J];航空学报;2011年09期
10 ;稿约[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东;余家欣;陈磊;钱林茂;;水分和氧气对单晶硅摩擦化学行为的影响[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陈景鹏;洪延姬;王军;;激光微推进器供靶机构的构形设计[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3 陈十一;Gary D Doolen;聂小波;;应用格子Boltzmann方法(LBM)模拟微机电系统(MEMS)中的流动[A];自然、工业与流动——第六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张俊峰;李兴国;娄国伟;;MEMS技术在微小型探测系统中的应用[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6年
5 王立鼎;;微机电系统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外研发状况(摘要)[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6 贾继伟;金延中;张凤翠;;浅析微机电(MEMS)系统技术及其应用[A];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第五届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毛刚;顾启泰;;微型惯性测量组合的发展[A];全国飞机与船舶通信导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0年
8 徐景硕;;基于振动理论的微惯性测量元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1年
9 郭永献;贾建援;梁丽萍;;MOMES光开关的研究现状及展望[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何庆;索智群;乔东海;;单晶硅电容式低频传声器的设计和制作[A];2009’中国西部地区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丹;科学家研制出可自我校准的微机电系统[N];科技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韩义雷 过国忠;无锡加快建设物联网“感知中国”中心[N];科技日报;2009年
3 恩智浦半导体高级总监及SIP项目经理 Alain Rougier 恩智浦创新高级总监 Eef Bagerman 恩智浦营运后端创新策略总监 Caroline Beelen-Hendrikx;SoC与SiP各有千秋 两者之争仍将继续[N];中国电子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梁靓;2009年微型投影悄然兴起[N];中国电子报;2009年
5 ;用事业测量人生[N];山西日报;2004年
6 曹东;我国首颗内置传感器芯片在上海张江诞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许泳;MEMS:越感知越火热[N];计算机世界;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虹;微型机械于微细处见神奇[N];中国机电日报;2001年
9 ;非凡的纳米技术[N];中国质量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赵艳秋;MEMS:软件算法是关键[N];中国电子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捷;微机电系统自聚焦压电声学换能器[D];武汉大学;2010年
2 岑继文;新型高效微推进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曹钟慧;应用于光通信的非硅基底光开关与光衰减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钟莹;微机电系统谐振器面内运动检测的激光多普勒方法[D];天津大学;2005年
5 鲍俊峰;基于微加工技术的光开关及光互连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余洪斌;MEMS-DMs理论设计及工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范细秋;纳米压印及MEMS仿生功能表面制备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孙吉勇;MEMS光栅光调制器阵列及投影显示系统的光学分析和实验[D];重庆大学;2008年
9 黄腾超;微流控集成光波导光开关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李伟剑;微机电系统的多域耦合分析与多学科设计优化[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赞;微推进器结构与制作工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2 林玉琳;基于微推进器的遥控释药胶囊系统的研制[D];重庆大学;2010年
3 李杨;三维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体内微机电系统中的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建;微尺度下含能材料的燃烧与推进原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5 寇丽丽;胶体推进器性能研究与微型化设计[D];中北大学;2009年
6 熊建功;基于MEMS细胞电融合芯片及其外围驱动电路的设计[D];重庆大学;2006年
7 邓学亮;引信安全系统中高G值双稳态微加速度开关研究与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李冠男;基于UV-LIGA技术的毛细管电泳芯片设计与制备[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刘佳;基于MEMS微致动器的碟翼流动控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10 龚怀民;基于MEMS的微机械滤波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微推进器结构与制作工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4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314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