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供热/供冷系统中余热回收应用
发布时间:2021-09-03 07:32
区域供能系统以一次高品位能源为动力,存在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然而,基于"品位对口,梯级利用"原则,采用各种高、中、低温余热回收技术,可显著提升系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整体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故备受关注。通过梳理钢铁、冶金以及水泥等能源行业余热回收技术,并重点对低温品位能源余热回收及其应用于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相关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探究了供热/供冷系统中各种余热回收技术的特点。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供热/供冷领域应用的余热回收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余热回收技术可提高区域供热系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8%以上,在区域供冷系统中余热回收与蓄冷技术相结合,可节省运行费用20%。
【文章来源】:发电技术. 2020,41(06)
【文章页数】:12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适合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中小型发电装置[J]. 薛晓东,韩巍,王晓东,隋军. 发电技术. 2020(03)
[2]吸收式热泵余热回收先进技术综述[J]. 张俊博,金旭,刘忠彦,车德勇,隋军. 发电技术. 2020(03)
[3]转炉烟气中低温余热回收工艺研究[J]. 周涛,侯祥松,谢建,董茂林. 钢铁技术. 2019(03)
[4]火电厂烟气余热利用现状与展望[J]. 李允超,赵大周,刘博,张贺,马洪涛,田鑫. 发电技术. 2019(03)
[5]基于余热回收利用的新型换流阀冷却系统[J]. 周建辉,张兴娟,侯俊义,王航,杨涵. 南方电网技术. 2019(06)
[6]吸收式热泵回收燃气锅炉烟气余热技术[J]. 王富全,庞卓,田刚,张春尧,杨海霞,由世俊,王娜,王雅然,高冲,赵岩,康益军,刘兴原,董卫平. 煤气与热力. 2018(12)
[7]大型多级离心空压机低温余热回收[J]. 霍兆义,李洪宇,徐伟.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8(06)
[8]一种新型空调循环冷却水余热利用系统[J]. 梅玉龙,杨福华. 给水排水. 2018(11)
[9]规模化热泵对配电网运行特性和电能质量影响分析[J]. 周鹿鸣,张宏宇,宝海龙,靳开元,杨建华,井天军,王江波.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8(05)
[10]水源热泵在燃气供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中的应用[J]. 张迪,丁琦,魏巍,王雨,穆连波. 暖通空调. 2018(04)
硕士论文
[1]乳品厂的余热回收应用及板式换热器传热的研究[D]. 杨洋.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6
[2]基于余热回收用的热泵技术对比研究[D]. 李萌.天津大学 2014
[3]低温余热型氨水吸收式制冷HGAX循环性能研究[D]. 刘庆伟.大连理工大学 2012
[4]炼钢烟气余热资源的回收及利用[D]. 李杨.东北大学 2009
[5]炼钢转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研究[D]. 李洪福.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80694
【文章来源】:发电技术. 2020,41(06)
【文章页数】:12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适合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中小型发电装置[J]. 薛晓东,韩巍,王晓东,隋军. 发电技术. 2020(03)
[2]吸收式热泵余热回收先进技术综述[J]. 张俊博,金旭,刘忠彦,车德勇,隋军. 发电技术. 2020(03)
[3]转炉烟气中低温余热回收工艺研究[J]. 周涛,侯祥松,谢建,董茂林. 钢铁技术. 2019(03)
[4]火电厂烟气余热利用现状与展望[J]. 李允超,赵大周,刘博,张贺,马洪涛,田鑫. 发电技术. 2019(03)
[5]基于余热回收利用的新型换流阀冷却系统[J]. 周建辉,张兴娟,侯俊义,王航,杨涵. 南方电网技术. 2019(06)
[6]吸收式热泵回收燃气锅炉烟气余热技术[J]. 王富全,庞卓,田刚,张春尧,杨海霞,由世俊,王娜,王雅然,高冲,赵岩,康益军,刘兴原,董卫平. 煤气与热力. 2018(12)
[7]大型多级离心空压机低温余热回收[J]. 霍兆义,李洪宇,徐伟.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8(06)
[8]一种新型空调循环冷却水余热利用系统[J]. 梅玉龙,杨福华. 给水排水. 2018(11)
[9]规模化热泵对配电网运行特性和电能质量影响分析[J]. 周鹿鸣,张宏宇,宝海龙,靳开元,杨建华,井天军,王江波.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8(05)
[10]水源热泵在燃气供热锅炉烟气余热回收中的应用[J]. 张迪,丁琦,魏巍,王雨,穆连波. 暖通空调. 2018(04)
硕士论文
[1]乳品厂的余热回收应用及板式换热器传热的研究[D]. 杨洋.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6
[2]基于余热回收用的热泵技术对比研究[D]. 李萌.天津大学 2014
[3]低温余热型氨水吸收式制冷HGAX循环性能研究[D]. 刘庆伟.大连理工大学 2012
[4]炼钢烟气余热资源的回收及利用[D]. 李杨.东北大学 2009
[5]炼钢转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研究[D]. 李洪福.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80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3380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