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油井直接换热技术及应用效果评价
发布时间:2021-10-08 00:44
基于呼伦贝尔地区的地下地质特征,在工作区内选取深度、井身结构和套管程序都适宜的废弃油井,依据《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将底部射孔层位进行封堵改造,实现了超导液闭式循环,达到了深井直接换热的目的.通过对区内ZK1油井的直接换热试验,经稳定测试取得了单井换热功率约162 kWh,每延米换热量为90 W的良好应用效果. ZK1油井直接换热改造的成功,标志着废弃油井直接换热改造是可行的,并总结了一套改造技术流程及取热利用方案,同时为类似改造工程积累了值得进一步推广的经验,为清洁能源地热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文章来源】:地质与资源. 2020,29(05)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取热井井身结构示意图
式中,t0—岩土初始平均温度,℃;tout—地埋管换热器出水温度,℃;n—循环次数.根据温度测试,该井井底初始温度为70.1℃,利用以上方法测试该换热孔岩土初始平均温度为26℃.
取热井在供暖期及恢复期不同深度地温场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由图3可以看出,供暖初期,随着气温日渐寒冷,供暖需求日益增高,地温呈波动下降;供暖末期,随着气温日渐回升,供暖负荷要求逐渐降低,地温呈现小幅度波动回升;在供暖停止后,地温首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显著回升(即在图中供暖期及恢复期分界处),之后温度仍呈波动上升趋势;截至7月末,地温场温度逐渐趋于稳定.绘制停止供暖后恢复期地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4).对比基础温度可知,5月末900 m以浅地温已经恢复,6月末1100 m以浅地温均已恢复,7月末1400 m以浅温度即全部恢复,9月末2000 m以浅温度全部恢复,监测井井底温度在供暖期及恢复期全程保持71℃不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特征[J]. 张薇,王贵玲,刘峰,邢林啸,李曼. 中国地质. 2019(02)
[2]东濮凹陷废弃井改造成地热井先导试验[J]. 周晓奇. 油气井测试. 2018(04)
[3]内蒙古新地沟金矿床黄铁矿热电性特征及深部找矿意义[J]. 刘华南,刘家军,李小伟,刘冲昊,代鸿章,陶银龙,王建锋,杜映东,范云飞. 中国地质. 2018(04)
[4]2016年中国地热国际论坛:地热将成我国非化石能源增量主力[J]. 化学工程师. 2016(11)
[5]废弃油井改造为地热井技术分析[J]. 董秋生,黄贤龙,郎振海,杨忠彦.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6(06)
[6]营451复杂断块鱼骨状分支水平井优化设计技术[J]. 王云鹤. 石化技术. 2015(04)
[7]鱼骨状分支水平井气水两相产能分析[J]. 刘蜀东,李晓平,张健,张泽贵.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03)
[8]套管开窗侧钻的关键技术及配套设备[J]. 张雁隆.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4(01)
[9]鱼骨状分支水平井的钻井施工[J]. 张雁隆.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3(12)
[10]地热井下换热器研究与应用进展[J]. 戴传山,刘雪玲,孙平乐.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08(01)
硕士论文
[1]地热井下换热器—热泵联合使用机理研究[D]. 赫广迅.天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23098
【文章来源】:地质与资源. 2020,29(05)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取热井井身结构示意图
式中,t0—岩土初始平均温度,℃;tout—地埋管换热器出水温度,℃;n—循环次数.根据温度测试,该井井底初始温度为70.1℃,利用以上方法测试该换热孔岩土初始平均温度为26℃.
取热井在供暖期及恢复期不同深度地温场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由图3可以看出,供暖初期,随着气温日渐寒冷,供暖需求日益增高,地温呈波动下降;供暖末期,随着气温日渐回升,供暖负荷要求逐渐降低,地温呈现小幅度波动回升;在供暖停止后,地温首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显著回升(即在图中供暖期及恢复期分界处),之后温度仍呈波动上升趋势;截至7月末,地温场温度逐渐趋于稳定.绘制停止供暖后恢复期地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4).对比基础温度可知,5月末900 m以浅地温已经恢复,6月末1100 m以浅地温均已恢复,7月末1400 m以浅温度即全部恢复,9月末2000 m以浅温度全部恢复,监测井井底温度在供暖期及恢复期全程保持71℃不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特征[J]. 张薇,王贵玲,刘峰,邢林啸,李曼. 中国地质. 2019(02)
[2]东濮凹陷废弃井改造成地热井先导试验[J]. 周晓奇. 油气井测试. 2018(04)
[3]内蒙古新地沟金矿床黄铁矿热电性特征及深部找矿意义[J]. 刘华南,刘家军,李小伟,刘冲昊,代鸿章,陶银龙,王建锋,杜映东,范云飞. 中国地质. 2018(04)
[4]2016年中国地热国际论坛:地热将成我国非化石能源增量主力[J]. 化学工程师. 2016(11)
[5]废弃油井改造为地热井技术分析[J]. 董秋生,黄贤龙,郎振海,杨忠彦.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6(06)
[6]营451复杂断块鱼骨状分支水平井优化设计技术[J]. 王云鹤. 石化技术. 2015(04)
[7]鱼骨状分支水平井气水两相产能分析[J]. 刘蜀东,李晓平,张健,张泽贵.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03)
[8]套管开窗侧钻的关键技术及配套设备[J]. 张雁隆.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4(01)
[9]鱼骨状分支水平井的钻井施工[J]. 张雁隆.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3(12)
[10]地热井下换热器研究与应用进展[J]. 戴传山,刘雪玲,孙平乐.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08(01)
硕士论文
[1]地热井下换热器—热泵联合使用机理研究[D]. 赫广迅.天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23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3423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