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柴油机喷雾特性试验与混合气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2 21:35
  随着排放法规的不断升级与能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高功率密度、低油耗、清洁排放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内燃机的主流发展趋势。柴油机以其独特的性能优势,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应用。柴油机以扩散燃烧为主,燃油与空气的混合过程是影响燃烧过程的关键,油、气混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为此,针对一款高速直喷柴油机,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柴油机的喷雾特性、油与气混合过程及混合气的质量,并对影响混合气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首先,建立了该款柴油机喷油器内部流动空间的三维几何模型,利用CFD软件建立了模拟喷油器针阀运动的动态模拟计算模型,计算了喷孔内部燃油的空化流动情况。分析了针阀上升过程、保持过程、下降过程中,喷孔内部流动情况以及空化区域的变化,并将喷孔出口平面的具体流动信息作为柴油机喷雾模拟的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针阀打开的过程中,喷孔内部的空化迅速发展,空化区域逐渐增大;针阀升程保持不变时,喷孔内部空化基本稳定,但喷孔出口平面的空化继续发展,逐渐出现完全空化现象并趋于稳定;针阀关闭的过程中,喷孔内部总的空化区域基本稳定,但是完全空化的区域逐渐增大,在针阀即将关闭...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柴油机喷雾特性试验与混合气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图2-1喷油器内部空间实体模型??Fig.2-1?Three-dimensional?model?of?injector?interior?space??

曲线,针阀升程,曲轴,曲线


图2-3局部网格模型??Fig.2-3?Partial?mesh?model??算参数的设置??时,选择基于曲轴转角的方式进行瞬态计算,转速为2200r/始转角为713°?CA,结束时刻为735°?CA。计算步长的选取对性有很大的影响,步长太大会引起计算发散,步长太小又会过慢,所需要选择合理的步长。一般,在针阀打开初期,长,W保证计算的收敛性;之后,在确保计算精度的基础增大计算步长,提高计算速度。??器的入口、出口均为压力边界条件,进口压力6?=160t14w,出表面流体无滑移并忽略表面传热,近壁面区域采用标准处理。柴油液相、气相物理属性如表2-1所示。计算时假设柴缩流体,不考虑柴油流动过程中能量损失和转化,忽略柴油黏

曲线,计算参数,模型,步长


??所示的梯形。如图2-3为局部网格模型。网格总数约为70万。??0.3????r-?/?\??0?I?/?I?1?I?1?J???710?715?720?7?巧?730?735?740??曲轴转角/°?CA??图2-2?簡化的针阀升程曲线??Fig.2-2?Simplified?needle?lift?curve??Vi??图2-3局部网格模型??Fig.2-3?Partial?mesh?model??2.2.3计算参数的设置??计算时,选择基于曲轴转角的方式进行瞬态计算,转速为2200r/min,??计算起始转角为713°?CA,结束时刻为735°?CA。计算步长的选取对于计??算的收敛性有很大的影响,步长太大会引起计算发散,步长太小又会导致??计算速度过慢,所需要选择合理的步长。一般,在针阀打开初期,选择??较小的步长,W保证计算的收敛性;之后,在确保计算精度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大计算步长,提高计算速度。??喷油器的入口、出口均为压力边界条件,进口压力6?=160t14w,出口皮??为表面流体无滑移并忽略表面传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柴油轿车的发展与应用[J]. 江敏.  安徽科技. 2014(04)
[2]共轨系统变结构喷油嘴喷雾特性试验研究[J]. 陈大陆,夏兴兰,王胜利.  现代车用动力. 2012(04)
[3]高压共轨直喷式柴油机混合气浓度场对快速NO生成影响的研究[J]. 林学东,袁方恩,高莹.  内燃机工程. 2012(03)
[4]喷油器参数对直喷柴油机喷油及燃烧过程的影响研究[J]. 吕峰,蔡忆昔,李小华,李晓明.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09(06)
[5]燃烧室偏置对缸内流场的影响[J]. 杨建军,黄海波,曾东建,林开云.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6]喷雾夹角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J]. 舒歌群,马维忍,许世杰,何旭.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8(07)
[7]激光诱导荧光法用于内燃机燃烧可视化的研究进展[J]. 马骁,何旭,王建昕.  车用发动机. 2008(01)
[8]喷油器内部瞬态流动三维数值模拟研究[J]. 李霞明,周华,刘庆,罗新浩,何志霞,王谦.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07(05)
[9]柴油机燃烧室形状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J]. 刘安.  现代车用动力. 2007(02)
[10]喷雾模型的发展及其在内燃机CFD中的应用[J]. 史春涛,周颖,张宝如,田晓松.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06(02)

博士论文
[1]高速直喷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动态特性及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D]. 田维.吉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高压共轨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及燃烧特性的研究[D]. 崔磊.吉林大学 2013
[2]共轨条件下系统参数对喷雾特性的影响[D]. 张培红.河南科技大学 2012
[3]小型高速航空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的仿真分析[D]. 雒先.北京交通大学 2011
[4]高压共轨燃油喷射雾化特性试验研究[D]. 岂斌.中南大学 2010
[5]柴油机燃油高压喷雾PIV测量及数值模拟[D]. 万吉安.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33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3433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a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