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定容燃烧腔内丙烷/空气火焰传播特性
发布时间:2021-12-12 09:12
利用高速摄像的方法,在狭缝间距为2,mm的圆盘状微型定容燃烧装置中考察了常温常压、当量比φ为1.01.6静止丙烷/空气预混气中心点火后向外传播的火焰传播特性.结果表明:微型定容燃烧腔内形成的火焰面有光滑、褶皱和断裂3种形态;光滑火焰面的火焰传播速度低于常规尺度下的火焰传播速度;火焰传播速度随着当量比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点火能量影响范围外,火焰传播速度随半径增大而减小;随当量比的增加火焰锋面容易出现褶皱和断裂现象.
【文章来源】:内燃机学报. 2016,34(03)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圆盘状微型定容燃烧装置实物及结构尺寸示意
锈钢之间垫有铜片防止爆炸冲击损坏玻璃.试验装置及结构尺寸如图1所示.试验系统示意如图2所示.丙烷(纯度大于99.9%,)和压缩干空气分别作为燃料和氧化剂,由质量流量计(误差为0.1%,)控制,在进入燃烧室之前充分预混.每次试验开始前,丙烷/空气预混气通入燃烧室扫气10,min,然后关闭进、出口阀门并静置20,min,以确保燃烧室内预混气混合均匀以及无残留气体.图1圆盘状微型定容燃烧装置实物及结构尺寸示意Fig.1Pictureandstructurefigureofdisk-likemicroconstantvolumechamber图2试验系统示意Fig.2Schematicgraphofthetestrig点火由高压线圈通过两根电极间距为0.5,mm的钨丝放电来实现.在点火后,通过高速摄像机(MEMRECAMHX-6)拍摄火焰传播过程,曝光时间为196.6,μs,拍摄记录速度为5,000幅/s.对所拍摄每张图片使用Matlab编程处理,通过提取每张图片中心垂直线上的最亮点到中心的像素距离,将所提取距离进行换算,可得出火焰传播距离,其方法与过程如图3所示.首先对火焰原始图像提取轴线上每个像a)去噪点前b)去噪点后图3Matlab提取火焰半径的方法Fig.3MethodtoobtainflameradiusbyaMatlabprogram
Matlab提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型动力装置燃烧过程及做功能力评价[J]. 吴凯,王谦,柏金,刘艳,徐驰. 内燃机学报. 2015(01)
[2]等温壁面条件壁面反应对微小通道内H2/空气预混火焰的影响[J]. 冯耀勋,杨浩林,赵黛青.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23)
[3]径向微通道中甲烷/空气预混燃烧的实验研究[J]. 范爱武,刘思远,康鑫,刘伟.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0(05)
[4]耦合动力学的微发动机燃烧过程研究[J]. 王谦,陈博,刘庆,陈俊杰,陈泽. 内燃机学报. 2009(03)
本文编号:3536402
【文章来源】:内燃机学报. 2016,34(03)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圆盘状微型定容燃烧装置实物及结构尺寸示意
锈钢之间垫有铜片防止爆炸冲击损坏玻璃.试验装置及结构尺寸如图1所示.试验系统示意如图2所示.丙烷(纯度大于99.9%,)和压缩干空气分别作为燃料和氧化剂,由质量流量计(误差为0.1%,)控制,在进入燃烧室之前充分预混.每次试验开始前,丙烷/空气预混气通入燃烧室扫气10,min,然后关闭进、出口阀门并静置20,min,以确保燃烧室内预混气混合均匀以及无残留气体.图1圆盘状微型定容燃烧装置实物及结构尺寸示意Fig.1Pictureandstructurefigureofdisk-likemicroconstantvolumechamber图2试验系统示意Fig.2Schematicgraphofthetestrig点火由高压线圈通过两根电极间距为0.5,mm的钨丝放电来实现.在点火后,通过高速摄像机(MEMRECAMHX-6)拍摄火焰传播过程,曝光时间为196.6,μs,拍摄记录速度为5,000幅/s.对所拍摄每张图片使用Matlab编程处理,通过提取每张图片中心垂直线上的最亮点到中心的像素距离,将所提取距离进行换算,可得出火焰传播距离,其方法与过程如图3所示.首先对火焰原始图像提取轴线上每个像a)去噪点前b)去噪点后图3Matlab提取火焰半径的方法Fig.3MethodtoobtainflameradiusbyaMatlabprogram
Matlab提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型动力装置燃烧过程及做功能力评价[J]. 吴凯,王谦,柏金,刘艳,徐驰. 内燃机学报. 2015(01)
[2]等温壁面条件壁面反应对微小通道内H2/空气预混火焰的影响[J]. 冯耀勋,杨浩林,赵黛青.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23)
[3]径向微通道中甲烷/空气预混燃烧的实验研究[J]. 范爱武,刘思远,康鑫,刘伟.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0(05)
[4]耦合动力学的微发动机燃烧过程研究[J]. 王谦,陈博,刘庆,陈俊杰,陈泽. 内燃机学报. 2009(03)
本文编号:3536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3536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