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来流参数对炭黑颗粒氧化特性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04 09:02
  本实验基于热重分析仪,用商用炭黑Printex U代替柴油机颗粒物以及模拟灰(ZnO,MgO,Al2O3)代替真实灰分,开展灰的成分、氧浓度、进气流量、升温速率对炭黑氧化特性影响的实验,采用综合氧化指数(S)进行氧化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ZnO作为灰分对炭黑氧化有明显促进作用,随ZnO量增多,峰值反应温度(Tp)下降,S上升明显,当ZnO与炭黑混合比例为1:15时,其Tp达到(545±1)℃,获得S最大值(2.21±0.1)×10-7%2min-2-3;在真实柴油机排气氧浓度范围内,随着氧气浓度增加,Tp逐渐减小,S呈逐渐上升趋势,当氧气浓度为15%时,获得S最大值(1.72±0.03)×10-7%2min-2-3;较低的进气流量下Tp几乎不受影响,S随进气流量增大而缓慢增长,当进气流量达到100 mL/min时,获得S最大值(1.72±0.03)×10-... 

【文章来源】:工程热物理学报. 2020,41(09)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来流参数对炭黑颗粒氧化特性影响


图2不同掺灰量下的TG-DTG曲线??赵??2?6?0???112??-o??o?o?o??6?8?0??

曲线,比例,灰质,炭黑


-80??-100??0?100?200?300?400?500?600?700??温度/°c??图5不同比例下PU/ZnO的TG-DTG??Fig.?5?TG-DTG?curves?of?PU/ZnO?in?different??1:5??PU/灰质量比??1:9??图3?PU与Mg0/Al203/Zn0的综合氧化指数的比较??Fig.?3?Comparison?of?the?Comprehensive?Oxidation?Index?of??PU?and?MgO/Al2〇3/ZnO??650??620??U??■ ̄??590??560??530??500??1:1??1:5??PU/灰质量比??1:9??图4?PU与Mg0/Al203/Zn〇混合时峰值反应温度Tp比较??Fig.?4?Comparison?of?peak?combustion?temperature?Tp??between?PU?and?MgO/Al2〇3/ZnO?mixtures??图5比较了在不同比例(1:0、1:1、1:5、1:9、??1:13、1:15、1:17、1:?20)下的?PU:?ZnO?的?TG-DTG??曲线。由图可知,TG-DTG曲线随着ZnO比例的增??加而向低温区偏移,导致rs、rp和re的降低,wmax??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PU:ZnO比例达到??1:15以后,曲线开始向高温区偏移。主要原因可能??是过多的灰分抑制了炭黑的氧化反应,阻碍了炭黑??的燃烧,导致曲线向髙温区偏移。??图6比较了不同比例的PU/ZnO的综合氧化??指数和峰值温度。如图7所示,在PU/ZnO混合??物中

曲线,炭黑,氧化性,氧气


O/Al2〇3/ZnO?mixtures??图5比较了在不同比例(1:0、1:1、1:5、1:9、??1:13、1:15、1:17、1:?20)下的?PU:?ZnO?的?TG-DTG??曲线。由图可知,TG-DTG曲线随着ZnO比例的增??加而向低温区偏移,导致rs、rp和re的降低,wmax??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PU:ZnO比例达到??1:15以后,曲线开始向高温区偏移。主要原因可能??是过多的灰分抑制了炭黑的氧化反应,阻碍了炭黑??的燃烧,导致曲线向髙温区偏移。??图6比较了不同比例的PU/ZnO的综合氧化??指数和峰值温度。如图7所示,在PU/ZnO混合??物中,综合氧化指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PU/ZnO的重量比为1:15时,综合氧化指数最大??值为(2.21±0.1)xl〇-7?%2min-2°C-3,与纯?PU?相??比提高了?126%。提高综合氧化指数的主要原因是当??PU/ZnO的比例低于1:15时,ZnO作为氧载体使炭??黑表面吸附到更多氧气,炭黑更容易进行氧化反应。??当PU/ZnO的重量比大于1:15时,炭黑表面吸附??的氧气趋于饱和,而过多的灰会影响颗粒之间的传??热特性,导致综合氧化指数下降。在以往的研究中,??在二氧化碳/氧气气氛中,钾掺杂对炭烟氧化的催化??作用中,炭烟表面过量的钾元素阻碍了气体物质的??迁移,增加了传质阻力。另外,氧化锌是一种两性氧??化物,具有中等的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随着??氧化锌用量的增加,氧化锌会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了炭黑与氧原子的接触。当PU/ZnO混合??物比例为1:15时,峰值温度在(545±1)°C时达到最??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过滤速度对DPF内颗粒沉积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 孟忠伟,蒲云飞,闫妍,韩伟强.  内燃机工程. 2014(05)
[2]柴油车排放法规及后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 帅石金,唐韬,赵彦光,华伦.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12(03)
[3]柴油机用壁流式过滤体基础模型研究[J]. 资新运,郭猛超,蔡强,姚广涛,邓成林.  内燃机工程. 2010(03)
[4]柴油机捕集器结构参数对不同粒径微粒过滤特性的影响[J]. 谭丕强,胡志远,楼狄明,万钢,李志军.  机械工程学报. 2008(02)
[5]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J]. 谭丕强,胡志远,楼狄明,万钢.  车用发动机. 2005(05)



本文编号:35680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35680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a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