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熔盐强迫对流及混合对流传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3 15:02

  本文关键词:熔盐强迫对流及混合对流传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紧迫的能源形势推动了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迅猛发展,而高温传热蓄热技术作为太阳能热发电的关键环节,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制约着系统效率的提升及光热技术的应用前景。熔融盐以其宽泛的使用温度、蒸汽压低、良好的稳定性、经济性较好等优点,成为当前太阳能热发电站传热蓄热工质的首选。在光热发电核心部件如熔盐吸热器、熔盐换热器中存在强迫对流传热过程,此外在吸热器及槽式聚光集热器中还存在非均匀加热的混合对流传热现象。因此深入研究熔盐强迫对流及混合对流传热规律有助于加深对吸热器和换热器传热机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核心部件性能,为熔盐吸热器和换热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 虽然,美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曾进行过熔盐受迫对流传热实验研究,但未得到熔盐通用关联式,也未曾与众多经典关联式进行比对。此外,关于水平通道内熔盐混合对流传热的研究还未在公开文献中见过相关报道。 本课题在国家“973”项目支持下,首先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熔盐在水平方管内单面加热时的混合对流传热过程。仔细分析了底面、侧面及顶面加热时熔盐的流动与传热特性以及三种壁面加热条件下局部Nux数与无量纲距离的变化规律;总结了Nu数与Ri数、Re数间的变化关系,并对模拟数据的平均Nu数与湍流混合对流经典关联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非均匀加热条件下产生的较大温差导致的熔盐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会产生浮升力效应,这种浮升力效应引发的二次涡流使得传热过程得到强化;三种加热情况下局部Nux数在充分发展段随流动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且增长趋势各有不同;模拟数据的平均Nu数与关联式的偏差绝大部分在±20%以内,且Nu侧面Nu底面Nu顶面。 其次,在原有熔盐强迫对流传热实验的基础上对混合对流传热实验进行了改造。试图通过采用康铜膜及定制加热器作为加热元件来进行实验,虽未获得成功,但仍对失败原因进行了仔细分析,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且有助于后期定制试验方案时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最后,总结了本实验室得到的有关LiNO3与混合硝酸盐Hitec在光滑管内的传热实验数据。在本实验室得到的两种熔盐传热数据与国外公开文献中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拟合得到了通用实验关联式;再将实验数据与经典对流传热关联式以及其他研究者公开发表文献中的实验数据进行比对,,充分验证经典传热关联式对高温熔融盐的适用性,其中Hausen与Sider-Tate公式与本实验室的熔盐传热实验数据关联度较高。对三组结构横纹管内混合硝酸盐Hitec的强迫对流传热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拟合得到了各节距下的实验关联式及包含横纹管结构参数的对流传热通用关联式。
【关键词】:混合熔盐 混合对流 传热关联式 方管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K12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9-12
  • 第1章 绪论12-26
  • 1.1 研究背景12-18
  • 1.1.1 能源利用现状12-13
  • 1.1.2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13-15
  • 1.1.3 传热蓄热技术是太阳能热发电的关键技术15-18
  • 1.2 对流传热研究18-23
  • 1.2.1 水平管混合对流研究现状20-22
  • 1.2.2 熔盐强迫对流研究现状22-23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23-26
  • 第2章 水平方管内熔盐混合对流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26-44
  • 2.1 方管内流动与传热模型26-29
  • 2.1.1 几何模型26-27
  • 2.1.2 控制方程27-28
  • 2.1.3 边界条件28
  • 2.1.4 网格无关性28-29
  • 2.2 混合硝酸盐物性参数29-30
  • 2.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30-42
  • 2.3.1 流动与传热特性30-36
  • 2.3.2 局部 Nux数与 y/d 的变化趋势36-39
  • 2.3.3 Nu 数与 Ri 数、Re 数间的关系39-40
  • 2.3.4 数值模拟数据处于混合对流区的判定40
  • 2.3.5 模拟数据与经典关联式的对比40-42
  • 2.4 本章小结42-44
  • 第3章 水平方管内熔盐混合对流传热实验44-58
  • 3.1 实验原理44
  • 3.2 实验台介绍44-50
  • 3.2.1 熔盐循环环路44-48
  • 3.2.2 导热油循环环路48-49
  • 3.2.3 套管式换热器49
  • 3.2.4 方管测试段49-50
  • 3.2.5 测量系统50
  • 3.3 实验数据处理过程及误差分析50-53
  • 3.3.1 实验数据处理过程50-51
  • 3.3.2 误差分析51-53
  • 3.4 混合对流的初步试验53-56
  • 3.4.1 初步试验53-54
  • 3.4.2 试验改进54-56
  • 3.5 本章小结56-58
  • 第4章 高温熔盐强迫对流传热关联式的拟合58-74
  • 4.1 光滑管内熔盐强迫对流传热58-67
  • 4.1.1 熔盐强迫对流传热实验概况简述58-60
  • 4.1.2 光滑管过渡流和充分发展紊流实验关联式拟合60-61
  • 4.1.3 实验数据、文献数据点与经典关联式的比对61-67
  • 4.2 横纹管熔盐强迫对流传热67-71
  • 4.2.1 横纹管内熔盐强迫对流传热实验概括简述67-68
  • 4.2.2 横纹管传热关联式拟合68-71
  • 4.3 本章小结71-74
  • 结论与展望74-76
  • 参考文献76-8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82-84
  • 致谢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双成,王倩,石玉冰;波纹填料层压降的新关联[J];化肥设计;2001年03期

2 徐文灏;一组氮-氩-氧三元系统汽液平衡关联式及其应用[J];深冷技术;1992年05期

3 邱霖,何杰;多进出口空间混合对流传热的数值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6期

4 范荣玉;;水吸收NH_3的气相总传质系数研究[J];化学工程师;2005年11期

5 翟千钧;孙钟皓;谷波;;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性能参数通用计算模型[J];低温工程;2009年06期

6 国德旺;;搅拌流化床气固间传热的研究[J];舰船防化;1999年S1期

7 马小魁;丁国良;张圆明;;析湿工况下开缝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热质比拟关系特性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8 周华;陆云挺;;超临界CO_2的管内对流换热研究[J];农业装备技术;2008年03期

9 石程名;王洋;宫世吉;;溴化锂溶液竖管内降膜蒸发传热性能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10 张颖;何茂刚;刘洋;郭盈;;基于对比态原理的常压气体黏度关联式[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可;李实;郑希谭;陈兴隆;;交替条件期望变换确定油气最小混相压力[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志光;汪荣顺;顾安忠;;不凝结气体水平管外凝结传热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余洲生;;水平管内固气悬浮运动和沉积速度[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四)--物流与仓储气力输送[C];1984年

4 吴世凤;;微肋管内蒸发换热实验关联式概述[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高飞;陈莹;左建国;李维仲;;波纹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侧传热与阻力性能[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宇;祁照岗;陈江平;;过冷式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数值模型[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曹长青;刘明言;郭庆杰;;气液固逆流三相湍动床局部含率分布的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梁祥飞;张云鹃;朱松勤;邢淑敏;;毛细管内R-22雍塞流量实验及实用关联式选择[A];中国制冷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段芮;;CC型一次表面换热与阻力特性研究[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透平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建;丁国良;;以R410A为工质的空调换热器性能仿真与实验[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艳;企业该如何在网上吆喝[N];工人日报;2004年

2 朱艳燕;互联网精细化运营时代来临[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3 杰子;EMC发布Documentum ECM 6.5内容管理解决方案[N];中国电子报;2008年

4 陆元婕 飞侠;搜索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N];计算机世界;2001年

5 本报记者 钟荣华;毛振华:台州企业要从“低调”走向“张扬”[N];台州日报;2005年

6 赵彬;客户价值:开启精细化运营时代[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沈力钧;BKD:我不是ERP[N];计算机世界;2002年

8 郭黎新;百年商衢又添新色[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书清;北京工业大学太阳能热发电传热蓄热技术取得突破[N];大众科技报;2007年

10 李伟;中小企业受益精准搜索[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静;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及换热特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曹长青;气—液—固三相流化床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05年

3 胡宪伟;NdF_3-LiF-Nd_2O_3系熔盐结构的研究与应用[D];东北大学;2009年

4 胡海涛;R410A—润滑油混合物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和压降特性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李伟;新型固态氧化物熔盐电解模式与机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叶为标;热泵相变储能换热器强化传热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田晓虎;平行流冷凝器空气侧换热性能和压降的CFD仿真及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8 楚化强;高效、高精度气体非灰辐射模型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董军启;车辆冷却系统空气侧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李泽全;TiO2熔盐电解制备钛及其反应机理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聪;熔盐强迫对流及混合对流传热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2 姚爱林;用于超临界水的传热查询表的建立与评价[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崔馈馈;CO_2跨临界循环气体冷却器换热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4 秦娜;超临界二氧化碳水平管内传热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天津商学院;2006年

5 赵越;呼吸墙流动阻力与流量预测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文航;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性能实验研究与模型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李艳红;煤液化油馏分的表面张力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8 李程;基于跨临界CO_2循环的微通道气体冷却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周文生;基于热泵原理的低温蒸发器设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王磊;垂直圆管内超临界水的传热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熔盐强迫对流及混合对流传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8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388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d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