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氧燃烧SO_3的生成机理
发布时间:2017-06-01 08:26
本文关键词:富氧燃烧SO_3的生成机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温室效应受到世界关注,实现CO2捕集变得势在必行,而富氧燃烧技术是能源行业中实现CO2捕集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带有烟气循环的富氧燃烧,烟气Sox和H2O等浓度急剧增加。电站锅炉运行中,SO3可能会引起高温腐蚀、低温腐蚀、SCR催化剂和空气预热器堵塞等故障,在富氧燃烧下危害性将更加突出。因而通过计算预测富氧燃烧中SO3生成浓度以及研究SO3的生成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富氧燃烧方式下SO3生成,采用热力学平衡计算从最简单的SO2-O2体系到富氧燃烧体系分别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气体体系中O2和SO2浓度增加促进热力学平衡时SO3生成,而其它气体成分增多则对于SO3热力学平衡浓度影响较小。对于富氧燃烧,采用烟气循环后,SO2浓度急剧升高,烟气量下降,O2浓度升高,使得SO3浓度和生成率提高。采用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富氧燃烧含硫气体转化生成机理。结果表明:富氧燃烧工况下H2S首先氧化成SH,SH接着生成重要中间产物HSO、S和SO,最终生成SO2。烟气冷却过程中,约2.6%的SO2被进一步氧化生成SO3。SO2生成前期的主要途径为SO+O2=SO2+O,生成后期的主要途径变为SO+OH=S02+H。富氧燃烧高温下SO3主要生成路径为SO2+O(+M)=SO3(+M),中温下SO3主要生成路径变为HOSO2+O2=SO3+HO2和SO2+NO2=SO3+NO。富氧燃烧中烟气循环以及O2浓度提高等因素,使SO3基本稳定时浓度大幅度提高。计算结果很好的揭示了SO3的生成途径。针对富氧燃烧不同循环方式及各气体成分对于SO3生成的影响,采用化学热力学平衡计算和动力学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烟气湿循环时烟道尾部生成SO3浓度最高,达到69.6×10-6,为常规燃烧的6.8倍,而干循环时生成SO3浓度最低,为常规燃烧的2.0倍。烟气中O2和SO2浓度增大促进高温区和中温区SO3生成,对S03生成有重要促进作用;H2O浓度增大,促进自由基OH升高,促进中温SO3生成;NO在H2O含量很高时对于SO3生成有微弱的促进作用,在含水量较低时对于S03有微弱的抑制作用。富氧燃烧下湿循环方式时烟道尾部酸露点最高,达到154.8℃,比常规燃烧方式高35.5℃,而烟气干循环时酸露点相比于湿循环降低了25.2℃。因此,SO3浓度取决于富氧燃烧方式。
【关键词】:富氧燃烧 热力学平衡 动力学模型 SO_3 烟气循环方式 低温腐蚀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1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背景及意义10-11
- 1.2 研究现状11-14
- 1.2.1 煤中硫析出及存在形态11-12
- 1.2.2 锅炉中SO_3生成12-13
- 1.2.3 烟气中SO_3测量13-14
- 1.2.4 锅炉中SO_3危害14
- 1.3 本文研究内容14-16
- 第2章 SO_3的热力学平衡计算16-36
- 2.1 热力学平衡计算原理16
- 2.2 SO_2-O_2体系热力学平衡计算16-20
- 2.2.1 温度的影响18-19
- 2.2.2 O_2浓度影响19
- 2.2.3 SO_2浓度影响19-20
- 2.3 烟气体系热力学平衡计算20-25
- 2.3.1 温度的影响20-22
- 2.3.2 O_2浓度影响22-23
- 2.3.3 SO_2浓度的影响23-24
- 2.3.4 H_2O含量的影响24-25
- 2.4 富氧燃烧热力学平衡计算25-34
- 2.4.1 富氧燃烧理论烟气模型25-26
- 2.4.2 温度的影响26-29
- 2.4.3 过量空气系数影响29
- 2.4.4 含硫量影响29-31
- 2.4.5 不同煤种31-34
- 2.5 本章小结34-36
- 第3章 SO_3反应动力学模拟36-54
- 3.1 计算模型36-37
- 3.1.1 化学动力学模型36
- 3.1.2 反应器模型36-37
- 3.1.3 模型的验证37
- 3.2 硫的迁移路径37-47
- 3.2.1 H_2S向SO_2的迁移38-42
- 3.2.2 SO_2向SO_3的迁移42-44
- 3.2.3 SO_3生成机理44-47
- 3.3 不同因素对SO_3影响47-51
- 3.3.1 循环方式的影响47-48
- 3.3.2 O_2浓度影响48-49
- 3.3.3 SO_2浓度影响49-50
- 3.3.4 H_2O浓度影响50-51
- 3.3.5 NO浓度影响51
- 3.4 不同循环方式的酸露点预测51-52
- 3.5 小结52-54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54-56
- 4.1 结论54-55
- 4.2 未来展望55-56
- 参考文献56-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光俊,梁中渝,吴明全,邓能运,张生芹;煤富氧燃烧对节能与环境的影响分析[J];工业加热;2005年04期
2 苏俊林;潘亮;朱长明;;富氧燃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J];工业锅炉;2008年03期
3 井藤博达 ,渡部正树 ,何真临;富氧燃烧方法及其节能效果[J];节能技术;1984年03期
4 黄飞,林向东,尤国英;富氧燃烧,
本文编号:412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412190.html